班级: 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目录:
(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 (三)第16课《诫子书》 (四)第20课《狼》
(五)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一)、《咏雪》
1、【内集】 2、【儿女】
3、【文义】 4、【俄而】 5、【骤】 6、【何所似】
7、【差可拟】 【差】, 【拟】, 8、【未若】
【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
1、【期行】 【期】, 2、【日中】 3、【舍去】 【舍】, 【去】, 4、【乃】
5、【尊君在不】 【尊君】, 【不】, 6、【相委而去】
9、【因风】 【因】, 10、 【相】, 【公大兄无奕女】
【委】,
7、【家君】 8、【引】 二、重点句子翻译:
9、【 顾】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 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 9、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世说新语》由南朝人 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 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2、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①即公大兄 : ...
②尊君在不: ..③待君久不至 : .
④君与家君: ...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4、《咏雪》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5、《陈太丘与友期》中请分别用一两个词语评价文中的人物:
6、《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7、如何理解“公大笑乐”这句话?
8、《咏雪》文章结尾为什么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
9、《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10、《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11、《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12、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写出一句与此相关的名言: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一)、《咏雪》
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二、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
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 顾】回头看。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三、课内简答题:
1、《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2、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①即公大兄 :公大兄:指谢太傅的大哥。 ...②尊君在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
③待君久不至 : 君:您。 .④君与家君:君:您。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
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营造了一种 融洽、欢快、轻松的 氛围。
4、《咏雪》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 “柳絮”一喻好,因为它有意像,即既有物像又有意蕴;而“撒盐”一喻仅有物像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5、《陈太丘与友期》中请分别用一两个词语评价文中的人物: 陈太丘: 教子有方、做事有原则 友人: 暴躁易怒,知错能改。 元方: 聪明伶俐,知书识礼
6、《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7、如何理解“公大笑乐”这句话?
答:表明谢太傅肯定了谢道韫的比喻,虽未作任何评价,但从他的“大笑乐”中可看出他十分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8、《咏雪》文章结尾为什么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 答:烘托道韫的不凡,暗示太傅赞赏她的才气。
9、《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答:从“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10、《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答: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11、《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答:假如是我,我会接受他的歉意,并告诉友人,会将这歉意转达给自己的父亲,并告诉他要做个讲诚信,进礼仪的人。
12、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写出一句与此相关的名言: 答:做人要讲诚信,尊重他人。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子】
2、【时习】 【时】, 3、【不亦说乎】 【不亦……乎】, 【说】, 4、【愠 5、【君子】 6、【吾】 7、【日】
8、【三省】 【三】, 【省】, 9、【为人谋】 10、【忠】 11、【信】 12、【传】
13、【十有五】 【有】, 14、【立】 15、【惑】
16、【天命】 【命】, 17、【耳顺】 18、【从心所欲】
19、【逾矩】 【逾】, 【矩】,
20、【温故而知新】 21、【罔】 22、【殆】
23、【堪】
24、【之】
25、【者】 26、【好】 27、【乐】
33、【川上】 【川】,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往】、 【斯】, 【夫】,
35、【三军】
28、【饭疏食,饮水】 36、【夺】
【饭】, 【疏食】, 【水】, 37、【匹夫】 29、【于】 30、【如浮云】 31、【焉】 32、【善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8、【笃志】 【笃】, 39、【切问而近思】 【切】, 40、【仁】
翻译: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 1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 、 、政治家, 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 2、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
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 3.文章关于学习的态度的有哪些?
4.文章关于学习的方法的有哪些?
5.文章关于道德修养的有哪些?
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7.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8.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9.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堪】能忍受。
2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25、【者】代词,“……的人”。 26、【好】喜爱,爱好。 27、【乐】以……为快乐。
2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35、【三军】指军队。 36、【夺】改变。
37、【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38、【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定。 39、【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40、【仁】仁德。
翻译: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
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2、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 3.文章关于学习的态度的有哪些?
答: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文章关于学习的方法的有哪些?
答: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5.文章关于道德修养的有哪些?
答: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匹夫不可夺志也。
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参考:围绕“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回答即可。
7.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参考: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回答即可。
8.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参考:围绕“选择他人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9.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参考:围绕“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温故而知新,日积月累”回答即可。
(三)第16课《诫子书》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夫】 2、【静】 3、【以】 4、【淡泊】
11、【险躁】 【险】,
12、【治性】 【治】, 13、【年与时驰】
5、【无以】 【驰】 6、【明志】 【明】, 7、【致远】 【致】, 8、【广才】
14、【意与日去】 15、【枯落】
9、【[淫慢】 【淫】, 16、【多不接世】 【慢】,
10、【励精】 【励】,
17、【穷庐】 18、【将复何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诫子书》一文选自 ,作者 ,字 ,三国时 国政治家、军事家。 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
3、本文作者主要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5、《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6、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11、【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诫子书》一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 2、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
3、本文作者主要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答: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示例: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5、《诫子书》中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志、学、才。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6、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四)第20课《狼》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屠】 2、【止】
3、【缀行甚远】 【缀】,
4、【投以骨】 5、【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 【驱】, 【如故】, 7、【窘】 8、【受其敌】 9、【顾】 10、【积薪】 11、【苫蔽成丘]】 【苫蔽】, 12、【弛】 13、【眈耽相向】 【耽眈】, 14、【少时】
15、【径去】 【径】,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翻译:
16、【犬坐于前】 17、【久之】 18、【暝】
19 、【意暇甚】 【意】, 【暇】, 20、【暴】
21、【洞其中】 【洞】,
22、【隧入】 【隧】, 23、【尻】
24、【假寐】 【寐】, 25、【盖】 26、【黠】 27、【顷刻】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变诈】, 【几何】,
29、【止增笑耳】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 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 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 6、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翻译: 8、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翻译: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翻译: 1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狼》选自 ,本文作者是 ,他的号是: ,是 著名文学家,世称 。
2、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3、原文有三处描述狼阴险狡诈(黠的本性)的句子,分别是:
4、在两狼的追击下,“屠大窘”说明什么?屠户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5、文中屠夫的 “智”表现在哪里?
6、屠户对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8、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
9、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0、写出两个以上带“狼”字的成语:
11、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
参 考 答 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9、【顾】看,视。 10、【积薪】堆积柴草。
11、【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 12、【弛】解除,卸下。
13、【眈耽相向】瞪眼朝着屠户。【耽眈】,注视的样子。 14、【少时】一会儿。
15、【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时间长了。 18、【暝】闭上眼睛。
19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2、【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3、【尻】屁股。
24、【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6、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翻译: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8、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翻译: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翻译: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1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狼》选自《聊斋志异》,本文作者是蒲松龄,他的号是:柳泉居士,是清朝著名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
2、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句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意思:狼也够狡猾的了,然而一会儿工夫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3、原文有三处描述狼阴险狡诈(黠的本性)的句子,分别是:
答: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②目似瞑,意暇甚。③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在两狼的追击下,“屠大窘”说明什么?屠户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答:“屠大窘”说明:屠户处境危急。他明白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死狼。 屠户采取的行动是: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用来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弛担持刀”,准备杀狼。 5、文中屠夫的 “智”表现在哪里?
答:①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②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屠户对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由恐惧并对狼抱有幻想到与狼斗争并积极出击杀死了狼。 7、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8、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 狼:贪婪,狡黠,团结 凶残. 屠夫:勇敢,机智.
9、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② 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③邪不胜正。
10、写出两个以上带“狼”字的成语:
答: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 、引狼入室、狼心狗肺。 11、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通过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五)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穿井得一人》
13、【晓】
3、【溉汲】 【溉】, 【汲】, 14、【积气】 4、【及】
15、【若】 16、【行止】
5、【国人】 17、【奈何】 5、【道】
6、【闻之于宋君】 【闻】,
7、【对】
9、【得一人之使】 《杞人忧天》
11、【亡】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18、【只使】 19、【中伤】 20、【积块】 21、【四虚】
22、【躇步跐蹈】
23、【舍然】 【舍】,
翻译: 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 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 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 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 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翻译: 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翻译: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8、《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9、《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什么?
10、《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11、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12、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1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1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参 考 答 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穿井得一人》
3、【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4、【及】待,等到。
5、【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5、【道】讲述。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7、【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杞人忧天》 11、【亡】无,没有。
13、【晓】告知,开导。 14、【积气】聚积的气体。 15、【若】你。
16、【行止】行动,活动。 17、【奈何】为何,为什么。 18、【只使】纵使,即使。 19、【中伤】伤害。 20、【积块】聚积的土块。 21、【四虚】四方。
22、【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23、【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又有个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的人,就去开导他,
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翻译: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翻译: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三、课内简答题: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答: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答: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不可以讹传讹。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答:(1)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2)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轻信,随便传播,更不能以讹传讹。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答: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①、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②、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 9、《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什么?
答:杞人明白道理、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情;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 10、《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11、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
答:(1)我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人,与“庸人自扰”同义。我们不应该为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虑。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2)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其实都是“杞人忧天”,在今天也十分必要,如果每个人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一点替别人着想的意识,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 12、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①、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②、废寝忘食 。③、在“晓之者”的开导下“舍然大喜。 1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14、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答: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