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14分)
1、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2、生物发光现象可分为三类————、————、————。
3、远洋沉积包括————、————、————。
4、底表生活型生物包括————、————、————。
5、外源性因素指调节种群密度的原因在于种群外部,如————、————、———。 6、海流按温度特征可分为————和————。
7、共生现象的类别有————、————、————、————、————。 8、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主要方法有————、————、————。 9、海洋具有————|————|————等三大环境梯度
二、名词解释(15分) 1、生态等值 2、生态阈限
3、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 4、竞争排斥原理 5、阿利氏规律。
三、判断并改错(10分)
1、很多海洋生物群落(特别是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主要是关键种)表现出季节性的特征,这种季节变化也叫季节演替。
2、n营养级的生态效率是(n—1)营养级的生产量与n营养 级的生产量之比。
3、植食性微型鞭毛虫的氮再生效率与食物对象的营养质量有关。
4、海水中的DMS有一部分进入大气后形成云的凝结核是温室效应产生的成因。 5、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一般是在演替的初期高,越接近顶极越低。
四、简答(31分)
1、群落演替的类型?(6分)
2、种间竞争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6分)? 3、食性特化的适应意义?(6分)
4、如何理解生态学意义上的种群?(6分)
5、简述鱼类年龄与生长在渔业研究上的意义?(7分)
五、试述(任选二题、30分)
1、试述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15分)
2、试述不同生态学家对生态位概念的见解?(15分)
3、试述鱼类产卵、索饵和越冬洄游的概念及其特点?(15分)
《海洋生态学》试卷一答案
一、填空(14分)
1、垂直方向上的光照条件分为(透光层)(弱光层)(无光层)。 2、生物发光现象可分为三类(迷漫状或乳状海光)、(火花状海光)、(闪光海光)。3、远洋沉积包括(红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4、底表生活型生物包括(固着生物)、(附着生物)、(匍匐动物)。 5、外源性因素指调节种群密度的原因在于种群外部,如(非生物因素)和(种间关系)。 6、海流按温度特征可分为(寒流)和(暖流)。
7、共生现象的类别有、共栖、互利、寄生、偏害、原始合作)。 8、海洋生物种群数量统计主要方法有(所有个体直接计数)、(取样调查方法)(鱼类种群的相对密度)
9、海洋具有纬度梯度、深度梯度、水平梯度等三大环境梯度 二、词解释(15分)
1、生态等值: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占据相同的或相似的生态位生物,通称为生态等值。 2、阿利氏规律:生物种群的最适密度。
3、“Marcet原则”,或称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份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此即所谓“Marcet原则”,或称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
4、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即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如果它们在同一地区出现,它们必定利用不同食物,或在不同的时间活动,或以其他方式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否则就不能长期共存。
5、生态阈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限的,只有在某一限度内可以自我调节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这个限度就叫生态阈限。
三、改错(10分)
1、很多海洋生物群落(特别是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主要是关键种)表现出季节性的特征,这种季节变化也叫季节演替。
错,关键种改为优势种。
2、n营养级的生态效率是(n—1)营养级的生产量与n营养 级的生产量之比。
错:n营养级的生产量与(n—1)营养级的生产量之比。
3、 植食性微型鞭毛虫的氮再生效率与食物对象的营养质量有关。 错:杂食性
4、海水中的DMS有一部分进入大气后形成云的凝结核是温室效应产生的成因。 错:使地球表面温度下降。
5、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一般是在演替的初期高,越接近顶极越低。 错:演替的初期低,越接近顶极越高 四、简答(31分)
1、群落演替的类型?(6分) (1)、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可划分为自源演替和异源演替。 (3)、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分为自养性演替和异养性演替。
2、种间竞争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6分)
同一生境中不同种生物共同利用某一种环境资源时,就因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种间竞争,可能有三种基本情况
(1)生态位完全重叠,结果是竞争力强的将竞争力弱的种类排除;
(2)两个种的生态位只有部分重叠,各自占有一部分无竞争的生态位空间,在这种状况
下两个种可能共存,但竞争优势种终将占有那部分重叠的生态位空间;
(3)两个种的生态位基本不重叠,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已经回避竞争的结果。 3、食性特化的适应意义(6分)
A特化程度是动物对不同地区食物丰富程度和稳定性的一种适应,因此与动物的生活范围和地理分布有关。
B食性特化是对种间关系,特别是种间竞争关系的一种适应。
C同一种动物食性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和不同地理区域等方面。
4、如何理解生态学意义上的种群?(6分)
(1)种群不是许多同种个体一般的堆集,而是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节机制的有机单元。种群较之个体,已经是生命组织层次的一个新水平。
(2)种群与个体的差别还表现在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属性,这些属性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分布、性比、种内社群结构,等等。
(3)有些种内关系对某一特定个体来说是不利的,而对整个种群来说是有利的。 5、简述鱼类年龄与生长在渔业研究上的意义?(7分) (1)提供合理的渔获强度 (2)确定合理的捕捞规格 (3)编制渔获量的预报
(4)拟定水域养殖种类的措施 (5)提高移植和驯化效果
(6)也是研究鱼类种群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 五、简述(30)
1、试述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15分)
r表示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K表示环境所能负载的最大种群密度。
A、r选择的这类生物可称r对策者,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因为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负载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然尽可能利用资源,增加繁殖,充分发挥内禀增长率(r)。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B、K选择的这类生物可称K对策者,其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负载量值上下。因为其生境是长期稳定的,环境负载量也相当稳定,种群超过K值反而会由于资源的破坏而导致K值变小,从而对后代不利。
从进化论的观点讲,生态对策是生物适应于不同栖息生境,朝这两个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r对策者和K对策者是两个进化方向不同的类型,K对策者把较多的能量用于逃避死亡和提高竞争能力,r对策者把较多能量用于繁殖。
2、试述不同生态学家对生态位概念的见解?(15分)
(1)Grinnell把生态位看成是生物对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因此有的将生态位称为小生境,即一个栖息地中不同生物占有不同部分),含有空间生态位的意思。并且指出,在一个动物区系内没有两个长期建立的物种具有完全一样的生态位。
(2)Elton提出“生态位是物种在其生活环境中的地位以及它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因此有的称为生态灶),含有营养生态位的意思。
(3)Wtit-taker(1975)认为,在一个群落中,一个种与其他相关联的位置为其生态位,即每一个种在群落中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的自己的时间、空间位置以及在生物群落中的机能地位
(4)Hutchinson(1957)把生态位看成是生物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提出了超体积生态位:一个生物的生态位就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这个超体积所包含的是该生物生存和生殖所需的全部条件。
3、试述鱼类产卵、索饵和越冬洄游的概念及其特点? 答:
1、产卵洄游 产卵洄游又称生殖洄游,是当鱼类生殖腺成熟时,由于生殖腺分泌性激素到血液中,刺激神经系统而导致鱼类排卵繁殖的要求,并常集合成群,去寻找有利于亲体产卵,后代生长、发育和栖息的水域而进行活动的洄游。其特点是:
(1)游速快,距离长,受环境影响较小。如果事先了解生殖洄游鱼群的前进速度和方向,就可以根据当前的渔况推测下一个渔场和渔期。
(2)在生殖洄游期间,分群现象最为明显,通常按年龄或体长组群循序进行。
(3)在生殖洄游期间,性腺发生剧烈的变化,无论从发育情况或体积和重量来看,前后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4)生殖洄游的目的地是产卵场,每年都在一定的海区,但在水文条件(如温度、盐度的变化等)的影响下,会发生一些变化。
2、索饵洄游 又称摄食洄游或肥育洄游。越冬后的性未成熟鱼体和经过生殖洄游和生殖活动,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的成鱼,游向饵料丰富的海区强烈索饵,生长育肥,恢复体力、积累营养,准备越冬和来年生殖。其特点是:
3、(1)索饵目的在于索饵,因此其洄游的路线、方向和时期的变更较多,远没有生殖洄游那样具有比较稳定的范围。(2)决定鱼类索饵洄游的主要因子是营养条件,水文条件(温度、盐度等)则属于次要因子。
(3)索饵洄游一般洄游路程较短,群体较分散,例如,我国许多春夏产卵的鱼,产卵后一般就在附近海区索饵。
越冬洄游 又称季节洄游或适温洄游。鱼类是变温动物,对于水温的变化甚为敏感。各种鱼类适温范围不同,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的时候,鱼类为了追求适合其生存的水域,使引起集群性的移动,这种移动叫越冬洄游。其特点是:
(1)鱼类越冬洄游时通常向水温逐步上升的方向前进。因此,我国海洋鱼类洄游的方向一般是由北向南、由浅海向深海进行的。
(2)在越冬洄游期间,鱼类通常减少摄食或停止摄食,主要依靠索饵期中体内所积累的营养来供应机体能量的消耗。所以在这时期饵料生物的分布和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支配鱼类的行动。
(3)鱼类只有达到一定的丰满度和含脂量,才有可能进行越冬洄游,所以鱼体生物学状态是洄游的根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