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赏心亭上失意人
断鸿声里英雄泪
授课人 尹淑华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作品“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2、鉴赏辛词借景抒情、用典等艺术技巧,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体悟词人衷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根据诗歌展开合理想象,改写上阙。情景交融,富有文采,200字左右。 阅读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了解辛弃疾坎坷的政治遭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词人“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2、分析艺术技巧鉴赏诗歌,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质疑解答,理解难句
预设: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断鸿声里 无人会 倩何人 揾英雄泪 3、请根据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抽读 4、再齐读这首词,读出悲伤的感情。 四、品鉴,通过诵读深入体味情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语“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辛弃疾的真性情,他的悲伤除直抒胸臆外还表现在哪里?他又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呢?请找一句自己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句子赏析诗歌。
鉴赏的一般环节: 内容+手法+感情 (小组讨论)
(一)词人说“无人会登临意”,在流淌着他热泪的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他哪些
真情?
预设: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寓情于景
首先,表明了当时是秋季,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长空、江水,天高水长,水天一色,浩荡江流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景象。辽远苍凉,气象阔大,突出浓浓的秋意。豪放词起笔雄健有力。
其次,一个千里,一个无际,辽远苍凉秋色无边,愁思不尽。“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风一起,人们往往产生萧瑟凄凉之感;秋上心头,便凝结成了万般愁思。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移情及物 1、为何“江山如画”词人看来却是“献愁供恨”?
人心中有愁有恨,山影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壮美河山触发了英雄悲情。 2、移情及物,则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投射于客观景物之中,语多一层曲折,情多一份含蓄。 3、远山愁什么,恨什么?
山河破碎风飘絮。
志士效力无由。景色虽美,但北面沦陷的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痛苦悲愁……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借景抒情 1、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夕阳快要西沉,残阳如血;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入耳畔,词人诉诸视觉、听觉,从色彩和声音写黄昏冷清寂寥之景。这“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之景,让人倍觉流离孤单之苦,勾起游子乡思,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2、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游子”——自己。宋金以淮水为界。辛弃疾23岁率部下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只把辛弃疾看作“归正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并无归属感,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3、如果你是辛弃疾,面对此情此景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落日”——残照比喻时光流逝感和南宋国势衰颓、危机四伏、日薄西山。 “断鸿”——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苦无依的心情。
不仅是思乡之苦,更有国事衰微的沉重郁闷
4、“落日”“断鸿”是古典诗词常见意象,你还能不能想出相关诗句? 补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炼字 动作描写 1、你觉得哪几个字最重要? 看 拍 2、为什么这两个字最能传达情感?
看——看了又看,翻来覆去地抚摸佩在腰间的宝剑、不断擦拭,“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摆设;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拍——很郁闷,很无奈,很悲愤、很压抑的情绪。“拍遍”咚咚咚的撞击声,恰似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无人理解自己的满腔怨愤。这里把作者35岁正当华年,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愤懑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
(二)词人大量用典故,有人评价“有掉书袋之嫌”,你如何看待? 1、下阕一共用了多少典故?请分别概括。(表格)
典故 作者态度
张翰 —— 莼鲈之思 乐于归隐 休说,耻于归隐 许汜 —— 求田问舍 钻营私利 羞见,为国忘私 刘备 —— 雄才大略 才气,渴望建功 桓温 —— 木犹如此 时光流逝 可惜,时不我待
2、这三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每句典故都有各不相同的意蕴,准确传达出作者思想情绪。用三个典故褒贬四位历史人物,表达辛弃疾耻于归隐,一心报国的壮志雄心;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忧惧的叹惜年华逝去、北伐无期,请缨无路的痛苦。 3、为什么词人不直接表达感情,而要用典故的形式呢?
言简意赅,充实内容;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具体形象,贴切自然。 五、探讨拓展 英雄泪
1、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为何流泪?
辛弃疾自嘲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永遇乐》)
“弃疾” 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那就是“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为国弃疾祛病。
2、“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为那个时代的声音。提问:历史上你还知道哪些类似于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人物,并说出他们的一两句名言。 学生发言
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辛弃疾: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六、结语
1、我们今天读辛词,总是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热泪横流的身影。
(配乐 齐读)
2、在后人祭奠的文字中,老师改写了一首小诗,献给英雄。齐读
在文字中安营扎寨 绝非你的自愿 而谛听风声
也不是你与生俱来的习惯 但那么多的长短句 充满雷霆之势 金戈之声
让你成为
披挂金甲的词坛飞将 让你 奏响生命的绝唱
附【板书设计】
游子思乡之哀
山河破碎之忧 登临意 光阴虚掷之伤
英雄泪
无人理解之痛
报国无门之恨 朝廷无能之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