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对第一句中“通”与“善”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整个 善良 B.通过 善于 C.整个 善于 D.整个 熟悉 [2]弈秋教两个人下棋,这两个人的表现是( ) A.两个人都很专心 B.两个人都不专心
C.一个人很专心,另一个人不专心 [3]画线句子采用的主要写法是( ) A.比喻 B.对比 C.联想 D.照应
[4]“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读出____的语气。“非然也”应读出____的语气。 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 [5]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是( ) A.做任何事都可以一心二用。
B.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做事时要想着天上的鸿鹄。
2. 文言文阅读。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①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②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③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④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徙:迁移,移动。②已而:不久。③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④纸鸢:风筝。 [1]解释下列加线词。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2)下令猎于北郊( ) (3)民皆徙避之( )(4)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 )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出猎时,百姓纷纷离开回避,怕打扰秦王狩猎,表现了百姓们对秦王的崇敬爱戴。
B.韩生之所以能料知秦王此次不会出猎,是因为他在王宫当警卫,熟知秦王的习惯与性格。
1 / 6
C.本文情节曲折,依次写了:百姓躲避→韩生劝止→秦王将猎→宫卫问故→韩生释疑。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勤于观察思考,要善于从平凡小事中悟出道理。
[3]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
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③乎!
(《吕氏春秋·察今》)
注①遽:急忙,立刻。②契:用刀刻(记号)。③惑: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涉江者 ________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________ (3)求剑若此 ________
[2]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 )
A.看风使舵 B.见机行事 C.随机应变 D.墨守成规 [3]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
B.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C.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4. 读一读,写出句子的意思。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廪食以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本文出自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2 / 6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尝谓_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___
(3)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____ (4)心到最急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6.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鉴赏。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盖士人读书__________(2)第三要有恒__________
(3)如井蛙之窥天________(4)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晏子春秋(节选)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短:_________________延: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词语填入横线,使这段话能切合《晏子使楚》一文的意思。
身手敏捷 能言善辩 自取其辱 满面春风 仪表堂堂 其貌不扬
晏子虽然身材矮小,__________,但他出使楚国时,__________,让原本十分傲慢的楚王__________,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为什么最后傧者更道,让晏子从大门入?请结合晏子说的“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一句的意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重点段落品析。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 绝)不能记,记
3 / 6
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 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何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请将原文中缺失的句子填写到下方的横线上。 [2]给短文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盖:(_______) 窥:(_______) 士人:(_______) 下流:(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与“河伯之观海”的“之”用法一致的是( )。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结合选文,请你谈一谈为何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①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③其--他的,代词。④坠--掉,落。⑤于--在,到。 ⑥遽--立刻,急忙,马上。⑦契--用刀刻。⑧是--指示代词,这儿。⑨吾--我的。⑩之--结构助词,不译。⑪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⑫其--他,代词。⑬者--……的地方。⑭求--找。⑮之--剑,代词。⑯矣--了。⑰而--但是。⑱若--像。⑲此--这样。⑳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___________)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4 / 6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修辞,请变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寓言叫什么?它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理解。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意思一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诗句的意思。 (1)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理解。
文彦博树洞取球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 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球遂浮出。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解释,画“√”。
(1)群儿谋取之( A.代词,指球 B.代词,指树洞) (2)球遂浮出(A.顺,如意 B.于是,就) [2]这件事的起因是_____(用原文回答)。 [3]其他小朋友没有拿到球的原因是_____。
[4]文彦博想到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那些古代智慧儿童的故事?请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
5 / 6
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吾忘持度(_____) A.量长度 B.量好的尺码 C.长度 D.温度
(2)反归取之(_____) A.反正 B.反转 C.相反 D.同“返”,返回
[2]“何不试之以足? ”这句话是一个( )。 A.反问句 B.陈述句 C.疑问句 D.否定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等到回来时,街市已关门了,于是他没买到鞋子。 B.等到回来时,街市仍开门,所以他买到了鞋子。 C.等到鞋子的老板回来,他才买下了鞋子,回去了。
D.到了街上返回来,街上已不再卖鞋了,他只好买了袜子回家。 [5]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 A.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B.我们不能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C.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D.做事要坚信真理,不能轻易改变。
15. 小古文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这番话是写__________的。在这段话里,他谈到的读书的要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_________________ (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这句话是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此三者缺一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