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龙岗区高考考前地理复习建议
对教师建议:
一、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整合与要素关联
以核心概念为核心整合相关知识,建立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楚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二、构建微专题,深化探究,查漏补缺
三、重视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答题的源泉,通过对教材中经典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获得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2.加强教材中概念的讲解和辨析,形成概念地图;
3.加强教材中原理的剖析,构建思维导图。
四、灵活运用答题模式。
结合材料,灵活运用,切忌照搬。
五、把高考题练够、讲透。
1
六、各模块复习要领
1.自然地理复习--------注重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1)注重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过程分析,注重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2)重视知识迁移应用
2.人文地理复习--------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
(1)抓住区位分析这个核心问题
(2)注意答题思维模式的总结
3.必修三复习--------注重比较和综合
(1)与必修一二和区域地理结合起来
(2)重视案例分析方法的总结
4.选修地理复习--------注意与必修结合起来复习,抓住重点
5.区域地理的复习要做到:
(1)三个结合:大小尺度空间相结合、宏观特征分析和微观地理要素分析相结合、与高中地理相结合,从地理视角看问题。
2
(2)选修是必修的延伸和补充。把选修复习和必修复习有机结合起来,以必修为基础,结合区域地理,把选修复习穿插到必修复习过程中去。
七、把地理素养的培养贯穿教学始终
对考生的建议:
高考临近,考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在复习过程中遗漏了哪些考点?翻一翻旧卷子看看自己答题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避免在高考中出现这些问题?考前进行这样的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反思一:高考地理考什么?
1.必考点:区域定位、天气和气候、河流、地表形态、等高线、农业或工业区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
2.常考点:洋流、植被(自然带)、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人口、城市、交通、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对照一下,你遗漏了哪些重要考点?
反思二:我的问题是什么?
1.区域定位错误。
2.审题不严谨,对限定词和中心词理解存在偏差,导致答题出现方向性错误。
3
3.不能有效获取文字和图像中的地理信息,导致答题不全面。
材料里一般有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图像中有等高线、经纬度、河流,重要城市等信息,另外还有不少隐含信息也要挖掘出来。这些信息如果获取不全面,则会出现漏答现象。
4.缺乏应有的地理答题思路,问题分析思维混乱,逻辑关系错误。
5.学科语言表达不清或用词不准,表述有误。
6.专业术语、核心关键词错别字严重。
举例如下:地形——地型、地势——土势、冷锋——冷峰、冲积扇——冲击扇、煤炭——煤碳、深入——伸入、背风坡——被风坡、下游——下流、进入——近入、阻挡——阻当、京沪线——京户线、热量充足——热量大、降水少——无降水等等。
反思三:我该怎么办?
1.利用高中三年的笔记本配合教材把主干知识再过一遍。
2.熟悉地理试题答题方法和步骤。
充分利用题中信息(审题)+通过中心词确定思维角度(联系)+思维过程(演绎)+地理术语描述(表达)=踩点答题。
3.准确把握常用指令词。
4
指令词不同,答题的过程和详细程度差别很大。
下面是地理综合题常用指令词: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要求运用材料,依据原理,得出结论。对考生要求较高。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特征、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提出、说出、指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素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4.考前把常用答题思路或者模式温习一遍。常用答题模式如下:
(1)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位置、矿产)
(2)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
(3)地形特征(地形类型、海拔状况、地势起伏、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
(4)水系特征(干支流、流程、流域、流向、形状)
(5)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或汛期、水位落差、含沙量、冰期)
5
(6)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7)降水特征(降水总量、季节变化、雨季长短)
(8)气温特征(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9)农业区位分析(“光、热、水、土、地”+“市、交、劳、技、策”)
区位(条件)类答题要求:要点全;主导因素突出;回答问题要具体;要依据材料得出结论有,有因有果;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个因素;根据材料推理,是得高分的唯一法宝。
(10)工业区位分析(“市、交、劳、技、策”+“地、原、动、水”)
(11)效益分析(经济+社会+生态)
(12)措施(对症下药、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政策措施、开源节流、法律层面、公众层面、管理层面)
(13)评价(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答题思路: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③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14)意义(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意义、积极影响、作用三者划等号。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城市、交通、产业等来组织答案;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
6
5.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1)花足够时间审题。
(2)寻找关键词,按要点答题。很多答案隐藏在材料里,找到关键词,加以推理就可以得到答案。
(3)尽量多答,不要怕答错(答错不扣分)。
(4)卷面要整洁,语言要简明,使用地理术语。
(5)答题要段落化、序号化,每个小问题的答案前面要有个帽子,以便阅卷老师看明白。
(6)答案不能笼统。套用答题模式时要结合材料,要有因有果。
(7)不十分清楚的名称,要笼统写。例如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处,如果不清楚洋流的名称,不妨模糊回答是寒暖流的交汇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饵料丰富。再如关于风暴潮的成因,是什么风不好确认,不妨就答风力强大。东北还是西北风搞不清时就写偏北风。
(8)根据分值可以大致确定要答的点数,一个得分点一般是2分,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要答4点,才有可能拿满分。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