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不打破条条框框、坛坛罐罐,社会就难以发展;不搞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出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其实也是一种向改革要发展力的宏伟工程,如果墨守成规、亦步亦趋,“协同”就是一句空话,“发展”就无从谈起。
近日北京市长王安顺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概括起来有八个方面任务,即:优化区域空间的布局,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打造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开展产业对接合作,推动公共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合作共建战略性功能区,做好冬奥会申办。王安顺还强调要有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实现“七同”,即:规划同图、交通同网、环境同治、产业同兴、社会同建、服务同享、市场同体。“八项任务”也好,“七同”也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方向目标是明确的,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也是显然而见的,面对的难题真不少,需要跨过坎也很多。如,首都大城市病、环京津贫困带、区域生态失衡等顽疾需要统筹谋划,一一破解。
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要突破思想观念的藩篱,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北京经济文化繁荣,但人多路堵空气差;天津有着海滨城市的发展优势,但在大而强、好而快上明显不足;河北有地理环境上的发展潜力,但产业低端、贫困落后是现状。京津冀如果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只顾及自家一亩三分地,不仅形不成优势互补,还会相互掣肘,互扯后腿。就北京而言,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
无疑是解决大城市病的首要选择。但北京态度明确,污染企业就地消灭,绝不外迁;有带动力的企业外迁过程中,要促进转型升级,为外迁企业打造良好产业环境。这就是北京的协同意识,这就是北京的责任担当。天津在高端产业方面开始与北京中关村联手了,同时也把创新发展的视野投向河北。河北呢,既是三地携手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承担着疏解首都功能和产业转移之责,且不能破坏影响区域性生态环境,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河北需要厘的特别清。
还有一点需要三地共同厘清的是经济分担和利益共享问题。现有“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造成三地各打各的经济算盘。“花钱算大账”是北京的态度,北京市还尝试“先投入后算账,先把蛋糕做大”,只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钱不是问题。这并不是北京财大气粗,北京的工资水平同房价等消费水平比,简直是太低了。北京的财政看起来宽裕,算起来紧张。其实,三地各有各的难处,相互体谅就能想出办法。如首都新机场的临空经济区可以三地共建,财政互摊,税收分享。总之,如何收钱与花钱,把财政税收政策设计好,对推进协同发展,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动力源。如果只算眼前小账,不算发展的大账、未来的总账,则是缺少智慧的表现。
体现民生福祉的“人的发展”是协同发展的根本要义。北京、天津能否在破解大城市病的同时,为就业者提供有尊严的生活;河北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如何在高大上的新产业之外,发展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百姓增收致富,才是协同发展的根本点和落脚点。这一重大命题,需要三地携手完成。
总之,只要以战略眼光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一盘棋”思维共同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优势互补、资源聚合,就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一个令人期待的现代化的新型首都经济圈就会呈现在世界面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