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自主探究能力发展的《点亮小灯》教学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学会连接简单电路。 2、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3、通过观察体会到电流的路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用电安全知识,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本课素养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设计】
从身边的夜景灯光引入来探究有关点亮灯泡的问题,既创设了探究情境,又对学生渗透了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思想教育。 【现场】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静电,今天我们继续认识电。请同学们看这样几张照片(课件出示钱江新城G20灯光秀夜景),多么美丽的夜景,因为有了电点亮了彩灯才使我们的杭州变得更加美丽、漂亮。面对这么美丽的夜景、这么色彩斑斓的夜景灯光同学们能不能提出一些与灯有关的问题?
生:提问题。
二、观察材料,认识小灯泡的构造 【设计】
1、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此部分教学的重点,小灯泡灯丝点亮与连接点关系
的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明白要点亮小灯泡必须电流从一个连接点流向另一个连接点。
2、让每一位同学亲自动手作画,培养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3、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新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现场】
师:(出示一个小灯泡)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1:小灯泡(师板书:小灯泡)
师2:小灯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观察之后再告诉我。(小灯泡装在桌上的信封里,大家可以打开它)
生3:小灯泡由金属架、灯丝、玻璃泡、连接点组成。 (课件出示小灯泡剖面图,进一步了解小灯泡的构造。) 师:为什么要有两个连接点?
生4:这样,电流可以从一个连接点进去后,从另一个连接点出来。 师:如果要点亮小灯泡,(板书:点亮)你还需要什么材料? 生5:电源。
师:出示一个干电池,问:这个可以吗? 生6:可以。
师:(用小灯泡接触干电池的两端)问:小灯泡亮了吗? 生7:没有。还需要电线。
师:(课件出示电池和导线图片)它们在构造上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8:电池的一端突出,另一端是平的。
生9:一端是正极,有一个“+”号,另一端是负极,有一个“-”号。 生10:导线的里面是金属丝,外面包着一层塑料。 二、大胆猜测,绘线路图 【设计】
1、学生根据组装一个电路所需要的材料,先自主探究找到点亮小灯泡的方法。
2、学生在预测的过程中发现有多种方法让小灯泡亮起了。
3、学生养成小组分工合作的好习惯,便于学生开展实验与汇报交流。 【现场】
师:如果现在老师给你们每组发一个小灯泡、一根导线和一节干电池,你们是否能让小灯泡发出光来?
生1:能。
师:只要有了这些材料,不管怎么连都可以吗? 生2:要有一定的连接方法,连得不对就不能发光。 师:那该怎么连?
(指名学生尝试说一说其中一种连接方法,教师用简图分别表示小灯泡、导线、电池,示范将学生的连接方法画出来。)
师:举手的同学还有很多,的确还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这样好吗?老师为每组都准备了一张印了方框的记录纸,每个方框里画一种连接方法,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将你们认为可能使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画下来,注意不要重复。
(拿到记录纸的小组开始画,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上来汇报一下自己小组猜想的连接方法。
生3:我们先将小灯泡底部的连接点与电池的正极连在一起,再用一根导线连接小灯泡侧面的连接点和电池的负极。
(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不同的猜测。) 三、实验操作,动手验证 【设计】
1、提出疑问:是否每一种电路连接方法都能点亮小灯泡?
2、学生用实验材料,根据自己小组画的电路连接方法来连接电路,证明哪些连接方法是可以电流小灯泡的。 【现场】
师:刚才这么多的猜测是否都正确呢?这需要用实验来证明。为了提高效率,老师为每组都准备了两组实验材料(小灯泡、导线和电池各两份,我们每组四个同学可以分成两组分别验证不同的连接方法),在小灯泡能发光的简图下打“√”,
不能发光打“×”。如果还发现了什么新的连接方法,也可以将它及时记录下来。明白了吗?各组派一位代表过来领剩下的材料。
(学生实验验证,并记录。教师巡视) 四、比较分类,认识电路 【设计】
1、学生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连接方法。 2、把所有电路进行归类,分成小灯泡能亮的和不能亮的两组。 3、分析小灯泡能亮的连接方法的特点,引出回路概念。
4、分析小灯泡不能亮的连接方法的特点,引出断路和短路概念。 【现场】
师:请一组派代表上来汇报。
生1:将小灯泡底部的连接点与电池的正极连在一起,再用一根导线连接小灯泡侧面的连接点和电池的负极。这样,小灯泡会发光。
生2:将小灯泡侧面的连接点与电池的正极连在一起,再用一根导线连接小灯泡底部的连接点和电池的负极。或者将小灯泡放在电池的负极上,再用导线连接,小灯泡都会亮。
师:将小灯泡放在电池的负极上?你能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生3:就是将小灯泡底下的连接点先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用导线把小灯泡侧面的连接点和电池的正极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或者将小灯泡侧面的连接点先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用导线把小灯泡底下的连接点和电池的正极连接起来,小灯泡也会亮。
生4:把小灯泡的正极与小灯泡底部的连接点连上,再用导线连接小灯泡侧面的连接点,再将导线的另一端连到电池壳上,小灯泡不会亮。
„„
(教师将小灯泡会发亮的连接方法集中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出来,将小灯泡不会发亮的连接方法先剪下来,放在一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能使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5: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都连上了。 师:这样就一定能亮吗?
生6:电池的两极分别与小灯泡的两个接触点相连接。 师:为什么只有这样的连接才能使小灯泡发亮呢? 师:你发现小灯泡发光的部位在哪儿吗? 生7:灯丝。
师:灯丝为什么能发光?
生8:可能是电流在灯泡中流过的缘故。
师:电流是看不到的,你能想象一下电流是怎样在电路里流动的吗?请大家相互合作,试着用水彩笔在电路图中画出电流动的路线。
(学生画电流路线图,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自己画的电流路线图,并试着说一说电在电路中怎样流动,灯丝才能发光。
生9:电流从这里(电池的正极)流出,进入小灯泡的金属架,流过灯丝,从另一个金属架流出,再经过导线流回到电池的负极。
师:(课件展示电流路线图。)述:这样连接,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传到灯丝,再经过另一个连接点和导线流回到电池的负极,如此循环,形成了电流回路,也就是电路,小灯泡就发光了。
师:再来看看,这些连接方法为什么小灯泡不会发亮呢?
(实物投影出示,学生分析,引出短路或断路的概念;如果是短路,请学生说说连接的过程中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师说明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小灯泡不会发光,电池也很快就会损坏,要是电压较高的话,还会损坏用电器,甚至引起火灾。) 五、综合运用,课外延伸 【设计】
1、讲解安全用电常识。
2、布置课外作业:《家庭用电调查表》。 【现场】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使小灯泡发亮,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我们还掌握了使小灯泡发亮的不同的连接方法。同学们可能对有关电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要很严肃地给大家一个忠告:发电厂发
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的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切记!
师:最后,老师有一张调查表要发给大家,回去后我们可以对家里的用电情况做一次调查。
家庭用电调查表 用电器调查 使用交 流电的 电器 使用干 电池的 电器 用电量调查 每月最高用电量 每月最低用电量 家庭节约用电建议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本科教材由“小灯泡的构造”、“让小灯泡发光”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但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对于成人来说或许很简单,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是没有实际经验,更不会知道其工作原理。所以,四年级级下册安排《电》这一单元非常有必要。《点亮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安排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之后,学生对静电有了初步认知,更容易完成本课的内容。本课意在让学生通过连接简单的
电路,了解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电池两端直接和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等知识,从而建立“电”的科学概念。 教材从认识小灯泡着手,然后组织学生安装电路,再对多种电路进行尝试的设计。从本课的教学来看,这样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从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我们发现效果相当理想,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学生能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真的可以说“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因此也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一、相信学生是能力发挥的前提。培养学生并不是单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如果只想让学生学会安装电路,那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用不了二十分钟,学生也一定能组装完成。但我们应该知道,学生这种知识的接受,用不了几天会在大脑中荡然无存,那不经实践摸索,灌输而获得的东西是不长久的。其实在这里最关键的是第一步,如果能让学生独立点亮小灯泡了,那么下面其它几种方法也就不会存在太多问题。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用时最多的也正是第一次点亮那小灯泡,但是,我并不着急,耐着性子给了他们十分钟,十分钟也许会觉得长些,但正是十分钟,他们才会用十分钟想出另外三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的骄人战绩。在我们感到失望时,相信我们的学生,再给多给点他们探索的时间,也许,这时他们才会给你带来惊喜。二、悉心指导是能力发挥的关键。学生要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是非常有趣,但也非常残酷与痛苦的,教师这时应该是他们的导师,悉心的指导是他们最最渴望获得的。我想,如果没有中间对小灯泡的构造认识,没有对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的认识,他们是很难得出小灯泡点亮的秘密-----“要使两个连接点与电池的正负两极连”。没有这种认知能力,下面也将更难进行拓展了,由此引出的串联与并联学生是无法完成。(本课中并不要求讲出串联、并联)三、及时的鼓励是能力发挥的保障。在课开始至结束,我前后对学生进行了三次鼓励,这是发自内心、真诚的鼓励。第一次是当第一组点亮小灯泡时,第二次是当另一组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时,第三次是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秘密时,我高兴,我的学生成功了。当我结束本课教学时,我不能不说,我们的学生潜力无限,让我们充分地相信他们,给予信任,他们就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