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成就未来
——谈小学生柔韧素质训练的意义与方法
摘 要:近年来,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做基础,就难以谈及其它。而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却不容乐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锻炼。柔韧素质作为人体的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对正处于柔韧素质敏感期的小学生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柔韧素质的有效提升可以为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也为学生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柔韧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以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
关键词:体育教学 柔韧素质 小学生 健康状况 训练方法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了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物质基础,但是因为缺乏锻炼,很多学生的身体素质却不容乐观。由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组织研究分析得出的《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学龄儿童少年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身高长高了,而与此同时身材却也变胖了,学生中,超重和肥胖的孩子的几率明显升高,超重和肥胖会带来一系列的身体隐患和疾病,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报告同时显示,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运动的缺乏和锻炼的不足。
健康的体魄是美好的未来的载体,要想成就一个美好的未来,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来做基础,所以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必然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小学生的身体锻炼也
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柔韧素质是人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柔韧素质的发展对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柔韧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所以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柔韧素质训练对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对小学生的柔韧素质训练问题做出了分析和探讨。
一、 柔韧素质的内涵
柔韧素质指的是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韧带、皮肤和其它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肌腱、韧带伸展性,都是身体质量的标准之一。
柔韧素质也简称为柔韧性,但是柔韧性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柔软性是有很大区别的,柔韧性在柔软的同时还要具备力量和速度才能称之为柔韧。柔韧性从它与专项的关系来看,一般分为两种,即:一般柔韧性和专项柔韧性。一般柔韧性是为适应一般的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所需要的柔韧素质,专项柔韧性则是为从事特殊的体育运动而必须具备的柔韧素质。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一般柔韧性。
柔韧性根据不同的标准还有很多划分的方式,比如:根据练习表现,可以划分为:主动柔韧性和被动柔韧性;根据身体部位,可以划分为:上肢柔韧性、下肢柔韧性、肩部柔韧性、腰部柔韧性等等。根据外部运动状态,可以划分为:动力性柔韧性和静力性柔韧性。
在柔韧素质的定义中,关节指的是人体的骨关节。人体之所以能做出复杂多变的动作,是因为有关节的支撑、受力、传力这样一系列配合的过程完成的。如果关节的活动不经训练,按自然是生长过程生长,则人体的活动能力就会比较低,而如果通过一定的体育训练或者锻炼,人体的活动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就也会大幅提高,所以说只有具有一定的柔韧素质,才能适应体育运动的需要。
二、 柔韧素质训练的意义
柔韧素质是人体的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在体育训练和运动过程中发展柔韧素质,不仅可以减少运动锻炼过程中学生受伤的风险,而且可以让锻炼者的身体更加协调,动作更加优美,所以说,柔韧素质在很多体育运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滑冰、武术、体操等,都对运动者的柔韧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
除此之外,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柔韧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能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的柔韧素质进行积极有效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韧带的伸展性,柔韧素质的训练还可以促进其它身体素质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让学生从小就奠定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
三、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
1.教学过程中多设置有益于学生柔韧性训练的游戏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效率,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适当多设置有益于学生柔韧性训练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训练,在训练中找到乐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设置教学游戏时,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性别的不同,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如:在对女生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时,教师就可以把橡皮筋、跳绳等工具运用进训练过程;在对男生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时,则可根据年龄的不同把木棍、吊环、单双杠等进行巧妙的运用。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采用“启发探索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或者行之有效的启发诱导,把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实践、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对训练内容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对体育课保持浓厚的兴趣。
2.柔韧训练的进行应与力量训练的进行相辅相成
柔韧素质训练,是对肌肉和韧带的拉伸,锻炼的是人体各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肌肉和韧带的伸展,以提高身体质量,但是要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要保证肌肉的收缩能力和肌肉的拉伸能力同时发展,在保证关节灵活性的同时,保证关节的稳固。所以说在进行柔韧素质训练的同时,任课教师应适时适量的搭配一定的力量训练,以期收到最好的锻炼效果。
3.体育课程中的柔韧性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规律
柔韧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促成的,而是一个持续训练培养的过程。柔韧性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因为人体的伸展性是慢慢改变的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对小学生进行柔韧性训练时,更应该严格遵守这个规律,由易至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并且要做到系统化和经常化,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柔韧素质的稳步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意志力情况。因为,在进行柔韧素质训练的过程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效果,所以意志力也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在柔韧素质训练的初级阶段,痛感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学生会因为意志力不强而坚持不下去,极易出现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情况,而在这样的状况下,自身的柔韧素质就很难得到提升和发展。所以在训练的初级阶段,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意志力状况,及时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继续坚持练习,慢慢的将肌肉拉长,消除痛感。初级阶段过后,学生的柔韧素质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就比较容易坚持继续训练了,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应注意练习的系统化和经常化,没有特殊的原因,就不能中断或打乱训练的安排。否则,已经取得的训练效果,也很容易因为中断或者不系统化的训练而消退。
4.练习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准备,练习后要进行适当的放松练习
柔韧素质训练的过程,其实就是采用多种方法,对人体的肌肉、韧带进行拉长的一个过程。良好的柔韧素质可以为身学生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如果训练的过程和方法不正确,也极易出现拉伤的事情,对学生的健康不利,对进一步的锻炼也有影响。所以,任课教师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授课方法和训练方式,练习前进行充分的热身,练习后进行适当的放松就是很重要的一条。
任课教师在展开真正的柔韧训练之前,要带领学生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热身准备可让学生的关节、肌肉、韧带得到初步的拉伸,减少训练过程中拉伤事故的出现。研究发现,训练开展之前,做好充分热身准备的学生要比没有热身直接进入训练的学生,拉伤事故出现的几率要小的多,而且训练的成效也会更好。所以,任课教师一定要重视训练前的热身环节,切不可跳过热身环节直接进入训练课程。
柔韧训练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放松练习。适当的放松,可以有效减轻训练后的酸痛现象,而且有利于训练效果的维持和进一步提升。
5.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作出训练安排
任课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柔韧素质训练时,还要注意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特别是教学过程中,训练课程和进度的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
身体状况、接受程度、已有水平等随时作出调整,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联系效果。
除以上几点之外,影响柔韧素质训练效果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训练的时间、训练的频率、训练的温度等等。任课教师在训练过程中都要注意,同时,任课教师还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断充实自己已有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综上所述,柔韧素质的训练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柔韧素质作为人体的一项基本素质,可为多种体育运动和训练奠定基础,通过柔韧素质的训练,学生普遍更乐于也更易于参与到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中去,从而让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提升和改善,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为学生的美好未来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静. 柔韧性训练对武术运动员技术发展的影响.搏击.武术科学[J]. 2008-05-28
【2】 张永虎.武术套路与艺术体操柔韧性训练方法的比较研究.搏击(武术科学)[J]. 2010-04-28
【3】 郁健.对青少年身体柔韧性素质练习方法的探究.民营科技[J]. 2010-06-20
【4】 王茜.1985-2005年间河南省中小学生柔韧性素质变化的动态分析.科技信息[J].2009-09-15
【5】于加全,王力.少年速滑运动员柔韧性训练的基本原则与注意事项.冰雪运动[J]. 2006-06-30
【6】马冠生.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人口出版社[M]. 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