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来源:独旅网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tion, PCI) 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 梗阻, 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 架置入 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 形等。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 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 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 ④ 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

(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 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 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 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 (1)直接PCI

①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在12h内,能在就诊后 90min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②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36h内发生心源性休 克,可在休克发生18h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者。

③AMI发病12h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 (或)肺水肿 (Killip3级)患者。 ④AMI发病12---24h伴有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或有持 续心肌缺血症状者。

⑤适合再灌注治疗,但有溶栓禁忌证的AMI患者。 (2)溶栓后补救性PCI

①溶栓后仍有明显胸痛,或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或心电不稳定者。 ②溶栓后仍有或新发生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3)急性期后的PCI

①有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或再梗死征象者。 ②心源性休克或持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③左室射血分数<40%、左心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④急性期曾有过心力衰竭者。

⑤对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均可考虑冠状动脉造影对闭塞的梗死相关动脉或严

重狭窄病变行PCI(若无缺血证据,建议在数天或数周后进行)。 ⑥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 【相对禁忌证】

1.病变狭窄程度<50%,且无明确客观缺血证据。 2.左主干狭窄伴多支病变。 3.过于弥漫的狭窄病变。

4.在无血流动力学受损的AMI急性期不应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行PCI;AMI 发病已超过12h,无心肌缺血症状,且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稳定者不应行PCI。 【操作方法】 1.术前准备

(1)术前用药及准备

①术前应继续口服原有抗心绞痛药物。

②抗血小板制剂:术前3d开始口服阿司匹林100~300mg/d,对未服用过阿 司匹林而须急诊PCI者应于治疗前立即给予300mg水溶性制剂口服。对计划 行支架置人术者还应口服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应于6h前服用负荷 剂量300mg(急诊PCI可于术前立即服用),此后每日75mg;噻氯匹定由于起效 慢,应于术前72h开始给予250mg,2/d,2周后改为250mg,1/d。噻氯匹定的 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症,必须定期复查血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 入治疗 (包括急性ST段高心肌梗死)还可合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 ③对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于术前2~3h开始持续静脉滴注生理盐 水或5%葡萄糖lOOml/h,直至术后10h或出现充足尿量。对给予充足血容量后 仍尿少或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可给予适量呋塞米静脉注射。

④患者术前应备皮、行碘过敏试验、接患者入导管室前可酌情给予镇静剂。 ⑤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临床情况,向患者和 (或)家属解释操作的大致过程及 须与医师配合的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器材的选择

①引导导管:常用Juakins型引导导管。左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为了增强导 管支撑力还可选用AmplatzL、XB、EBU等类型导管。右冠状动脉呈钩形向上时, 为增强导管支撑力可选用AmplatzL型引导导管,但操作须十分谨慎,因较易发生 血管开口部及近端夹层。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者,还可选用一些特殊类型引导导管。 ②导引钢丝:按尖端的软硬程度,可分为柔软钢丝、中等硬度钢丝和标准硬度 钢丝三种类型。一般非闭塞性病变或急性血栓性病变可首选柔软钢丝,对慢性闭 塞性病变可试用中等硬度钢丝或标准硬度钢丝。若不成功,对有经验的术者可使 用专门用于慢性闭塞性病变的尖端变锐的硬钢丝,以利于通过病变。此外,还有带 亲水涂层的钢丝,适于严重不规则狭窄及部分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加强支持(ex- trasupport)钢丝,适用于严重纡曲的血管狭窄病变。在使用时,导引钢丝尖端应根 据血管走向、血管直径及病变特点弯成适当角度,以利于进入血管并通过病变。 ③球囊导管:直径1.5~4.0mm,长度20ram者最常用,也有短球囊和长球囊, 可根据病变长度进行选择。球囊由于材料不同,其特性不同,可分为顺应性球囊、 半顺应性球囊和低顺应性球囊。这些球囊在一定压力 (命名压)下达到指定的直 径,以后对进一步增加压力引起的直径增加程度不一,术者必须对所使用的球囊特 性有精确的了解。

④支架:多由医用不锈钢制成,按支架释放方式,可分为自膨胀型支架和球囊 扩张型支架,后者按支架的基本设计又可分为管状裂隙支架、环状支架和缠绕形支

架。球囊膨胀型支架最为常用,一般在血管开口部和血管近端病变常选用径向支 撑力好的管状支架,远端血管或病变处极度弯曲的病变常选用柔顺性好的环状支 架,附近有大分支的病变选用有较大侧孔的支架。近年来,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使 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降低,目前上市的药物洗脱支架有西罗莫司(雷帕霉素) 洗脱支架和紫杉醇洗脱支架。对糖尿病患者、小血管及长病变时选用药物洗脱支 架意义更大。

⑤其余器材及设备同冠状动脉造影。 2.基本操作方法

(1)血管入路:可选用经股动脉穿刺途径,也可选用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进入(以 右侧桡动脉常用)。选用桡动脉途径者,必须行Allen试验,证实手掌动脉弓通畅 者方可进行穿刺。 对个别患者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均不能进入者,可考虑经肱动 脉穿刺途径进入。在相应动脉穿刺插入鞘管后,经鞘管注入肝素7500~10000U(或 根据体重调整用量l00U/kg),使ACT维持在≥300s,手术每延长lh,补充肝素 2500--3000U。

(2)球囊扩张的基本操作要点

①将适宜的引导导管送入病变所在的冠状动脉开阴,在X线透视下调整引导 导管,使之与血管近端呈良好同轴状态又不引起压力嵌顿。选择能充分暴露病变、 血管影无重叠的体位进行基础冠状动脉造影。

②X线透视下经引导导管送人导引钢丝,跨过狭窄病变,送至冠状动脉远端。 在推送导引钢丝过程中,动作应轻柔,边旋转引导钢丝边推送,不应有阻力。对完 全闭塞病变,当导引钢丝跨过阻塞段后应造影确认其在血管真腔,再继续操作。 ③沿导簪l钢丝送入球囊导管,对不拟进行支架置入的病变,可选择球囊与血管 直径之比为1~1.1:1的球囊导管,球囊送至狭窄病变部位后即可开始加压扩张。 压力应在X线透视下逐渐增加,赢至球囊上病变的压迹消失,一般6,--10个大气 压(取决于球囊特性、所选用球囊与血管直径的比例及病变特征)。若拟置入支架, 可用小一号(或用直径2.5mm)的球囊进行预扩张,可减少由于球囊扩张所致的夹 层的发生。

(3)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基本操作要点:支架一般在球囊预扩张之后沿引 导钢丝送入。在较局限、非完全闭塞、近端血管无严重纡曲、无显著钙化的病变,也 可不经球囊预扩张,直接墨入支架。支架直径的选择一般与血管直径之比l~ 1.1:1(血管直径的估计应在注入硝酸甘油之后进行)。经造影确定支架准确定位 予病变部位之后,加压扩张,直至在X线透视下见支架球囊充分扩张,一般扩张压 力11~--13个大气压。压力的大小应根据病变特征、所选支架直径与血管直径之比 等综合决定。对加压至16个大气压仍不能使支架满意扩张者,可使用短的非顺应 性球囊高压扩张,以免造成近、远端血管撕裂、夹层。

对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者应注意支架须覆盖全部病变,旦后扩张的球囊不能超 过支架近远端边缘,以免出现边缘再狭窄。

支架置入后应多体位 (至少嚣个互相垂直的体位)投照,观察支架是否满意扩 张,病变或夹层是否被支架充分覆盖,病变处残余狭窄情况等。

血管内超声(IVUS)有助于精确判断血管直径、病变特性,从而选择适宜直径 的支架,并判断支架扩张是否充分和满意,但临床上一般并非必须,有条件者可考 虑应用。

3.术后处理

(1)术后一般不必常规应用肝素,4h后ACT<150~180s可拔除股动脉鞘

管,桡动脉内鞘管可在术后立即拔除,加压包扎。

(2)继续抗血小板治疗: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l00~300mg/d(3个月后通常可 服用l00mg/d),置入裸金属支架者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mg/d,至少1个月,置入 药物洗脱支架者至少服用12个月。术前服用噻氯匹定者,术基250mg,2/d,2 周后改为250mg/d,服用时间同前,但要严密观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3)非完全血管重建的患者应继续服用抗心绞痛药物。

(4)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等生命特征。复查心电图、记录尿量,注意血容量的补 充。注意穿刺部位局部有无出血、血肿,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者,注意足背动脉搏动 情况。术中或术后有可疑缺血征象者如长时间胸痛、分支闭塞、心电图ST-T改变 或盎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于术后6~8h和24h复查血清标志物TnT或TnI、 CK-MB和CK。

【并发症及预防和处理】

1.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每次l00~---300ug,必要时可重 复应用,也可冠状动脉内注射维拉帕米每次0.1~0.2mg,总量1.0~1.5mg;或地 尔硫革每次0.5~2.5mg,总量5~10mg。

2.冠状动脉夹层 轻度内膜撕裂通常不影响手术结果。严重的夹层,如造 影剂在管腔外滞留成\"帽状\"、螺旋状夹层、管腔内充盈缺损、血流减慢或完全闭 塞者,应紧急置入支架。

3.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动脉夹层或上述三 个因素间的组合所引起。在术中发现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应立即在冠状动脉内注射 硝酸甘油,除外冠状动脉痉挛。若不能缓解,可重新沿导引钢丝插入球囊导管,在 闭塞处扩张,使血管再通,并置入支架。对急性血栓闭塞可静脉注射血小板GP Ⅱb/Ⅲa受体拮抗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除用升压药物外,应立即经皮穿刺插 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对急性闭塞造成大面积心肌缺血,尤其血流动力学不 稳定者,若介入治疗不能使之再通,应及早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若闭塞血 管较小或在血管远端,心肌梗死范围小,一般情况良好,试图血管再通不成功,也可 内科药物治疗。

回病房后突发急性胸痛,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闭塞者,应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根据情况按上述原则分别处理。

4.急性心肌梗死 大多由于冠状动脉夹层或急性闭塞所致,一部分与严重、长时 间痉挛有关。少数患者在成功的PCI后发生,可能由于治疗部位的血栓形成 所致。 其处理原则同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5.冠状动脉栓塞 由于术中引导钢丝或球囊导管周围形成的血凝块脱落,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导管碰撞或加压扩张而脱落所致。一旦发生可重新插入 球囊导管扩张栓塞部位。为预防其发生,术中应充分抗凝,推送引导钢丝前进时尖 端应保持游离状态。

6.分支闭塞小分支闭塞可无缺血症状,或有胸痛但对预后无显著影响。大 分支闭塞则可能发生严重后果,如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必须预防其发生。术中应根 据分支大小及分支开口部有无病变,决定是否应用双导引钢丝技术保护分支,或对 吻球囊技术扩张分支病变。在分支部位置入支架时应选择侧孔较大的支架以减少 影响分支,一旦大分支闭塞,应用导引钢丝穿过支架孔眼进入分支,并用球囊再次 扩张,使之再通。对大分支直径>2.5mm者,若单纯球囊扩张后效果不满意,可考 虑置入支架。

7.\"无再流\"(no-reflow)现象 多见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富含血栓的病变

及退化的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及斑块旋磨术治疗时,可造成严 重后果。应立即在冠状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或钙拮抗药 (用法及剂量见冠状动脉 痉挛),也可试用腺苷冠状动脉内注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除用升压药物外,应 立即开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无再流的预防:对富含血栓的病变可考虑术前开始 应用血小板GPⅡb/Ilia受体拮抗药,术中可使用远端保护装置。

8.冠状动脉破裂或穿孔 大多由于导引钢丝穿破冠状动脉所致,少数由于球 囊导管或支架造成,在治疗完全闭塞病变时较易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用球囊在 穿孔处近端低压扩张,阻断血流,预防心脏压塞发生,并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对 小的穿孔多可奏效。无效时,对直径>3ram、附近无大分支的血管穿孔或破裂可 考虑置入带膜支架,封闭穿孔部位。若已出现心脏压塞,应扩充血容量,并行心包 穿刺引流,对经上述处理后穿孔不能闭合者应急诊外科手术。

9.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须立即电转复治疗。 10.与血管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出血、血肿、感染和血栓。应熟悉穿刺局部的解

剖结构,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尽量避免穿刺时的血管损伤,同时注意穿刺部位的消 毒和无菌技术操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