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拉萨的天空

来源:独旅网

  一. 导入

  1.上节课,我们走进拉萨,对那里的天空有了初步的感受。同学们读书读得很好。那谁还想再给大家读读?(每人一段)

  2.你们又带大家重温了拉萨的天空。那大家觉得拉萨的天空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赏读

  1.拉萨的天空让人最难忘的是它的蓝。那你们最喜欢文中写蓝的哪一句话?轻轻读读课文,找一找。

  (交流)

  2.看来这一句喜欢的人最多,那我们先读这一句。

  (媒体出示句1)

  (1)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从这句话中能读出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点?

  (湛蓝、透亮)

  (2)明白怎样的蓝叫“湛蓝”?(交流)

  你们看。(宝石图)这是一块湛蓝的宝石,那“湛”是指什么?(颜色深、浓、纯)

  湛蓝一词除了用来形容天空、宝石,还常形容——(看图)

  (3)那么透亮呢?明白吗?(交流)

  (4)这块蓝宝石,已经蓝得这么诱人,如果再用清水洗过,你想想看,那会是怎样?(交流)

  那就是拉萨的天空。想得出她的模样吗?

  你们看——(天空图)美吗?天空好像 ,多么 !(生说话)

  是呀,这片天空今天湛蓝、透亮,明天————,后天,它还是————,一直这样的迷人。

  (5)拿起书,谁来读书中的这句话。

  谁不看书看着图读。

  (6)拉萨的天空为什么蓝得这么深,这么亮呢?书上怎么说?(生读第一句)

  第一课时我们已经了解到拉萨地形特别高,阳光非常灿烂。这与天蓝、天亮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补充资料。)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原来就是因为拉萨独特的地理位置,天空才这样与众不同。把第一句加上,第一小节会背吗?

  3、如果我们拥有一对翅膀,能够带我们飞向蓝天,你想去吗?

  那你向着蓝天尽情地看一眼,看个够,看到心里,然后闭上眼睛。(音乐)

  你们仿佛飞到了哪儿,在做什么?

  你仿佛——

  你仿佛——

  你仿佛——

  这就是拉萨的天空,这就是神奇的天空。

  (出示第三自然段)谁来读?

  4.让人们移不开目光的还有许多的神奇与美丽?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想。

  谁有发现?

  你来读一读,是哪句,说说你的想法。

  l 声音真的能碰到,伸手真的能摸到?(这是人的感觉,天离你很近很近)

  海门的天空给你什么感觉?

  读读这一句。

  l “掬”是什么意思?用手表示一下。(双手捧)

  “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那蓝天就成了什么?(碧蓝的湖水)

  当我们抬起头,仰望到天上是一个不会洒下来的倒扣的碧蓝的湖,你什么感觉?

  但那是湖吗?为什么说成湖?(清亮的仿佛是一个碧蓝的湖)

  难怪人们说——“这话真是太妙了”。(读)

  请你们看一幅图。(天与湖)你想说什么?再读——“这话真是太妙了”。(对自己读)

  全班齐读。(读给人家听、读给自己听)

  l 试想,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那——拉萨多单调呀。而现在,天空并不孤单,有白云、绿草、青山、雪峰的陪伴,它越发——,更加——。

  齐读这一句。

  l 一生读。说。

  瞧,(图)这就是布达拉宫,坐落在红山上,他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叫——“依山而建”。如果它的背后耸立着高山,你有什么感觉?现在,他耸立于山巅,头顶蓝天,又是什么感觉?

  男生齐读第4自然段。

  女生加入,全班再齐读。

  5.无论是仰头与蓝天亲密交流,还是静立欣赏他与白云、草地、布达拉宫的相互装点,这举目四望,一切的一切都“让人神往”,现在,你明白什么叫“神往”?

  拿起书,再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6.出示第五自然段。师读。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有点难懂。你们读读,读得明白吗?(生读)

  你们怎么想?

  如果你站在布达拉宫,伸手能拉开这湛蓝的窗帘,如果有天堂,你将会看到——

  如果上帝在天堂,拉开这湛蓝的窗帘,他又将会看到——

  是呀,巍峨的布达拉宫,其实又何止是布达拉宫。(一组拉萨的风情图,解说)

  他会看到——欢畅的拉萨河,无忧无虑快乐地流淌;

  他会看到——节日的拉萨城成了歌舞的海洋;

  他会看到——金色的原野播种着藏民的希望;

  他还会看到——这片土地上天与山、与水、与云的深深眷恋。

  于是,上帝感叹:拉萨,你的美丽除了天堂。拉萨,你就是——人间的天堂。

  7.(《香巴拉》音乐起,拉萨风情图继续)

  拿起书,我们一起来朗诵《拉萨的天空》。

  评:

  本课设计十分注意培养学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联系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的阅读方法。课中多处引导想像的设计都很精彩。如“这块蓝宝石,已经蓝得这么诱人,如果再用清水洗过,你想想看,那会是怎样?”“如果我们拥有一对翅膀,能够带我们飞向蓝天,你想去吗?你们仿佛飞到了哪儿,在做什么?”“当我们抬起头,仰望到天上是一个不会洒下来的倒扣的碧蓝的湖,你什么感觉?”“如果你站在布达拉宫,伸手能拉开这湛蓝的窗帘,如果有天堂,你将会看到——”“如果上帝在天堂,拉开这湛蓝的窗帘,他又将会看到——”尤其最后一段的理解设计,既启发了想象,又通过上帝的眼睛总结了全文,延伸了课文,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你们又带大家重温了拉萨的天空。那大家觉得拉萨的天空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一点小建议:最好让学生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语言谈印象,好把在第一节课获得的语言感受,通过利用课文中的语言回忆,构建一个拉萨天空初步印象。

  还有,正如你所说的,教学过程过分细化了,对于教者来说,头脑中的过程应该是整体把握,主要把教学大的步骤记住了就行了,就是知道在每个步骤应该达到什么目的,做到心中有数。至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作具体的处理——有个大致的框架就可以了,框框太多,反而会束缚住老师和学生的手脚。

  个人看法……

  陈本修改过的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走进拉萨,对那里的天空有了初步的印象,谁来谈谈?

  二、赏读

  1、 看来拉萨的天空让人最难忘的就是它的蓝了。(蓝色板书:蓝)那你们最喜欢文中写天空蓝的哪一句话?轻轻读读课文,找一找。

  交流

  2、 这句话喜欢的人最多,那我们先来读这一句。

  (媒体出示句1: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 自由读。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交流

  ①拉萨的天空是湛蓝、透亮的。板书:湛蓝 透亮

  你们看,(媒体出示蓝宝石图),这是一块湛蓝透亮的宝石,你们能猜出这两个词儿的意思吗?

  ②理解“总是”,拉萨的天空为什么总是这么蓝?(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

  ③理解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让你觉得怎么样?

  (2)你们看这宝石,已经够诱人的了,如果再用清水洗过,那会是什么样子?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媒体出示天空图1),这就是拉萨的天空,美吗?真是一碧如洗,不,比一碧如洗的北大荒的秋天更美,因为这湛蓝的天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3)谁来把这种美读出来?指名读,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3、 这句话写得多美啊!有没有更妙的话呢?

  (媒体出示句2: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1)“掬”是什么意思?用手表示一下。(双手捧)

  (2)这句话妙在哪里?(蓝天成了碧蓝的湖水)。

  (3)当我们抬起头,仰望到天上是一个倒扣的碧蓝的湖,会有什么感觉?

  (4)但那又不是湖,而是像湖一样清亮的蓝天,真是妙不可言。难怪人们说——这话真是太妙了。

  (5)这句话还妙在哪儿?(写出了拉萨地理位置的高,天仿佛伸出手就可以摸到。)

  (6)指名读,齐读。

  4、 课文还有哪里写出了拉萨地理位置之高?

  (1)指名读: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2)声音真的能碰到?手真的能摸到?(不是,这只是人们的感觉:天离你很近很近。)练习朗读,读出你的感觉。

  (3)(媒体出示古诗《夜宿山寺》),这首诗中哪些地方跟课文内容相似?

  (4)这是一种夸张的方法,在古诗中也经常运用。

  5、 如果天地间只有湛蓝一种颜色,那拉萨该多单调啊!而现在,天空并不孤单。

  (1)(媒体出示天空图2)看,有谁在陪伴它?(白云、绿草、河流)你还能想到画面上没有的吗?

  (2)有了它们的陪伴,拉萨的天空显得更美了。(媒体出示句3,师引读: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

  (3) 板书:纯净 明洁,联系上下文理解。

  (4)请大家静静地欣赏一下美丽的图片,把这种美看到心里去,再用心读一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6、 让我们离开拉萨河,再去看看布达拉宫上空的那一方蓝天。

  (1)(媒体出示句4: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2)指名读。从“不管……总是……”中你读懂了什么?

  (3)拉萨独特的气候条件使那里的天空蓝得久远。板书:久远

  (4)指名读,齐读。

  (5)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

  反过来谁会说?如果没有这蓝天——

  7、 拉萨的天空,以其独特的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老师也特别想亲自去看看,那你们呢?假如你是一只小鸟,可以飞到拉萨的天空上去,你最想干什么?(学生想象后自由回答)

  (1)而更多来到拉萨的游人,会把目光投向蓝天,静静地欣赏、回味……(媒体出示句5: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齐读,该怎样读好?指名读,齐读。板书:让人神往

  (2)“神往”什么意思?(发自内心的向往)谁会查无字词典理解?(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就是“神往”)

  8、 小结: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蓝得纯净、蓝得明洁,蓝得久远,蓝得令人神往。

  9、 配乐朗读一到四节。(音乐:《香巴拉》)

  10、 自己试着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能读懂吗?

  这一段里藏着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么巨大的窗帘,恐怕只有上帝才能拉开。那么上帝拉开窗帘后,将看到什么呢?

  (媒体出示一组拉萨风情图)

  三、作业

  1、 布置探究活动:课后请同学们也能掀开这窗帘,“走进西藏,走进拉萨,走进布达拉宫。”

  2、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湛蓝

  透亮

  纯净

  拉萨的天空(蓝) 明洁

  久远

  让人神往

  下面是冬儿的发言:

  看了《拉萨的天空》的教案,我有一个感觉,假如把这样的教案拿到我们班来上公开课,除非我把这课先上一遍,或者事先做一些铺垫,否则是很难把课上好!!!

  我听了一位老师他这样上的,而且非常成功,真正做到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品味语文,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真正做到了让课在讨论交流中生成。

  一、复习

  ( )的天空

  二、品味拉萨的天空的美

  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请用你的朗读读出来,让老师看出你真心的喜欢。

  强调学生仔细听,然后让学生仔细点评,随机水到渠成地点拨课文,学生没有感悟到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感悟。

  重点放在品味、朗读上。

  三、背诵

  这么美的课文不把它背下来,多可遗憾呀!

  情境:作为一位藏族小导游,你怎么向客人介绍拉萨的天空。(道具:导游证、哈达)

  不知这些能对你有没有帮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