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园地五》教案

《语文园地五》教案

来源:独旅网

  [教学目标]

  1.交流学习中的好习惯,明白好的学习习惯能使自己终身受益。

  2.了解古今字义的差别,积累成语。

  3.体会引用的好处,学会在表达时引用名人名言等佐证自己的观点。

  4.初步了解古代书法艺术,学练一手好字。

  5.积累、运用名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

  1.交流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好的习惯伴随自己一生。

  2.体会引用的好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与你亲密无间。我不是机器,但我全心全意听命于你。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对失败的人来说,我是罪人。培训我,我会为你赢得整个人生;放纵我,我会毁掉你的终身。我到底是谁?我平凡得让你惊奇。(谜底:习惯)

  2.过渡:习惯原来是这样与我们如影随形,习惯又是如此左右着我们的人生!经历六年的小学教育,我们都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它又曾带给我们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二、交流平台

  1.阅读内容提示,组织自学、交流、汇报。

  2.说说我们的好习惯。

  (1)我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还喜欢及时摘抄对我有帮助的词句、段落,丰富积累。

  (2)我喜欢一边读一边做批注,感觉自己好像在和作者聊天,这种方式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3)我养成了修改习作的习惯。写完以后我会认真读几遍,修改发现的问题。每次习作都这么做,几年下来,我的作文越写越好了。

  (4)我的好习惯就是随时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有疑问的时候,有时我向别人请教,有时自己查资料解决。

  3.谈谈这些习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益处。

  (1)我家订阅了许多的报刊杂志,《意林》《文摘》都是我爱看的,《小学生必读课外书》我基本上都看了,摘抄本都有三大本了。读书看报开阔了我的阅读视野,丰富了我的积累。我曾多次参加全市中小学生作文竞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都与我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分不开。

  (2)边读书边做批注,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很容易走进书中去,真的就像是在和作者聊天,也加深了我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3)修改习作既可以促使自己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及时纠正错误,是一种快速提高习作水平的有效方法。这样还能锻炼我思维的缜密性和办事的实效性。

  (4)勤学好问是一直备受推崇的学习方法,它让我学会了勤于思考,勇于提问,乐于质疑,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积累了更多的知识。

  4.怎样才能养成好的习惯呢?

  (1)确立目标。养成习惯的第一步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有目标的行动,会使你事半功倍。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那么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为重要的。

  (2)细水长流。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贯彻每天付出一点努力的方法,以确保整个努力长存而不付诸东流。养成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需要急于求成,在短时间内有大的突破,这是不现实的。1.说一说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习惯,这些好习惯给你带来了哪些益处,你又是如何养成这些好习惯的'呢。

  (3)齐心协力。我们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一种强大的力量,即借助别人的力量,帮助自己养成习惯。找到一个有共同目标的朋友,相互监督,相互支持,为你养成好的习惯,注入强大的动力。

  (4)坚持不懈。“没有什么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需要一个过程,从弱小到强大,从欠缺到完善。养成习惯的道路也是如此,我们应当坚信未来,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未来保持热情,同时做好心理准备,时刻准备面对成功道路上的挫折与考验,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进取,不断向上。

  过渡:有位哲人曾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成功”,希望我们把已有的好习惯继续保持下去,收获更多的好习惯,相信有一天,这一个个的好习惯都会成为大家成功路上的阶梯。

  三、词句段运用

  (一)第1小题。(学习词语古今义的不同)

  在学习《文言文二则》时,我们知道“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中,“汤”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水中加入肉、菜等煮出来的汁水”,而是“热水”的意思。古汉语中有许多通假字,古今异义的字,一词多义的字,还有词类的活用等。而有一些成语中的语素就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像这类的成语,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要结合语境,弄懂其中保留的古汉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成语释义。

  1.读一读书中给出的成语,注意加点字的字义。

  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不以为然过犹不及赴汤蹈火

  我的发现:这些加点字的字义和现在的字义出入很大,它们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我们在理解这类成语时,弄清这些关键字义,其他的就比较好理解了。

  2.同桌交流,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说说你对成语的理解。

  走马观花:走,跑。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多比喻观察事物或了解情况不深入细致。

  自愧弗如:弗,通“不”。自己感觉到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声泪俱下:俱,都,一起。声音和眼泪一起出来,指边说边哭。

  不以为然:然,正确,对,这样。不认为是对的。

  过犹不及: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赴汤蹈火:汤,热水。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3.拓展练习,丰富积累。

  (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远涉重洋——古义:徒步过水。今义:经历。

  (4)身体力行——古义:亲身体验。今义:人体。

  (二)第2小题(引用)

  1.读句子,谈感受。(课件出示句子)

  (1)自由诵读。

  (2)小组交流,看看句子有什么特点。

  (3)谈感受。

  2.了解引用。

  (1)什么是引用?

  把名言、格言、成语、诗词、典故、史料以及特殊需要的语句等,有选择地使用到文章或讲话中,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2)引用的分类:

  引用分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就是在引用部分的前面或后面,写清“说”等字样,明明白白告诉读者引用内容的出处、来源。暗引,不单独引出,也不说明出处、来源,直接把引用的话组织到文章里,使它和作者自己的话浑然一体。

  例:①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刘章《搭石》)——明引

  ②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路甬祥《呼风唤雨的世纪》)——暗引

  (3)引用的修辞效果。

  引用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或讲话论据确凿充分,不仅让读者有启发,有顿悟,而且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并且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使文章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例: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陈慧瑛《梅花魂》)

  简析:作者接连引用描写乡思、乡愁的诗句,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充分表现出外祖父思乡心切、渴望叶落归根的心境。此刻每一句诗,都仿佛在拨动外祖父那思乡的心弦。

  (4)运用引用要注意的问题:

  ①引用的话必须和自己的话密切结合,和上下文取得自然的联系,不要无目的无章法地引用。

  ②要正确地理解引用的语句,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

  ③明引一定要慎重,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

  四、书写提示

  1.课件出示赵孟(fǔ)书法作品,学生欣赏,交流讨论。

  2.阅读课本中的书写提示,结合其书法作品,感受作者的书法特色。

  3.练习书法,注意运笔、结构等。

  4.和同桌交换自己的习练作品,相互指教,共同进步。

  五、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诵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训,借助工具书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2.小组同学交流释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这些名言警句的意思,老师适当讲解。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句意: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必须要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句意为: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激励人要弃旧图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全句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句意为: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

  (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

  法:效法。周:通“赒”,帮助。循:沿袭。句意为:如果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4.练习背诵。

  [教学板书]

  交流平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词句段运用(猜想词语的意思引用)

  书写提示(赵孟书法作品赏析)

  日积月累(变)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的语文园地内容,有好习惯的养成,有引用的表达效果,有特殊字、词、句的积累。好习惯的养成对每一个人的人生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大家谈自己收获的好习惯,一是希望说的同学能将这一好习惯持续下去,二是希望能给没有这样习惯的同学以启发。“引用”是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修辞手法,同学们平时可能没有细品它的表达效果,经过这次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能更加慎重而自如地运用这一修辞手法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