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来源:独旅网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盐城市路实验学校 马开荣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2.教师要变一味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设计特色: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课前谈话) 同学们!下午好!认识我吗 (不认识)那我自我介绍一下……听了我的介绍,你们该怎么称呼我呢 (生答)那上课敢发言吗 (敢)敢大声发言吗 (敢)这么大胆 这么自信 好,我得检验一下,谁敢露一下手 (很少学生举手)自信的人都跑哪了 (在老师的鼓励下有少部分的学生举手)好!你来露一下,你洪亮地,清楚地,正确地告诉我,你的名字是什么 (生答)我们握握手,老师相信你的自信和勇敢一定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没举手的后悔了吧 (后悔)上课读书,发言,都是你自己争取的,稍微一犹豫,机会就溜走了,可惜吧!所以我们要抓住眼前的每一个机会哟!

  二,复习检查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麦"的竖和撇是分开的,不要写了连起来,"穗"的一竖和提是分开的.

  师:这篇课文 只有两个生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不过你们能不能先告诉马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 (生自由说)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又怎么办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双语的学生真不简单,因为你们有自己朗读的方法,说明你们会学习,老师更有理由相信:经过你们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好,开始练练.

  师:读完了 有不理解的词吗

  生1:……

  生2:……

  生3:……

  麦垄 大熟 定夺

  如梦初醒 错失良机

  师: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词呢

  生1:……

  生2:……

  生3:……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些词语.开始!

  (生自由解决)

  师:好,我们交流一下.

  生1:……

  生2:……

  生3:……

  (师随机问学生用的是哪种方法解决的)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

  生:想!

  师: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呀 ( 生说能)有信心是好样的,但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为了给大家一个惊喜,我们把课文再认认真真的,仔仔细细地读一遍,好吗

  (生再次自由朗读)

  师:到现在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两,三遍了,谁愿意读第一小节

  (指名读)

  师:好,打断一下,你读得正确,流利.同学们听好了,苏格拉底向他的弟子提了一个要求,怎样读才能让他的弟子听清楚提的是什么要求,听得懂,记得住,好!在下面练练,你们现在就是苏格拉底,在向他的弟子提要求了.

  (生自由练读)

  师:这样,还请你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

  (生读)

  师:老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这个要求一听就懂,记得住!同学们觉得她这一次读的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最大","只许","不许"读得很重……

  师:你听得真认真,你也能像她一样读吗

  (生读)

  师:读得真好!奖励你,接着往下读.

  (生读)

  师:暂停,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过了麦地,现在你就不是你自己了,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也想一想该怎么做,怎么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

  (生继续读)

  师:请坐,谁接着读

  师:打断一下,老师觉得你的声音不够老,洪钟嘛!应该浑厚,凝重,大家在下面练一练,待会儿有人要挑战你.你也要好好地练哟!

  (生练读)

  师:再来第二次.

  (生读)

  师:大家满意吗

  生:(自由说)不满意.

  师:那谁来读

  (指名读)

  师:(问刚才读的男生)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你还想跟他们赛一次

  生:嗯

  (生读)

  师:掌声鼓励!(生鼓掌)不过这掌声是老师替他要来的,老师认为我们应当该学会欣赏,在别人成功或进步的时候,要给予肯定和赞扬.接着往下读.

  师:这样请你转过脸,让我们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那股投入的劲,朗读时那份专注的表情.

  (生接着读)

  师:如果我是你的弟子,我听你这样严肃地,认真地开导我,我一定会对人生有所悟,还有谁也想做苏格拉底,读一读地六小节这段话 我这次找个不举手的.

  (女生读)

  师:你的读书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滋润心田的开导,看样子,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小节,谁愿意读 谁愿意把握最后一次机会

  (举手的人很多)

  师:哇!看到你们都想读,我也想读一读,愿意也给老师一次机会吗

  (师感情朗诵)

  师:读的怎么样

  生:好!

  师:那怎么还不鼓掌呀 (鼓掌)其实老师也想得到同学们的表扬呀!你们也能读得像老师一样吗

  生:能!

  师:我们再练练,好吗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为了展示最好的读书效果,让我们把书捧起来,抬头挺胸,两脚并拢,酝酿一下感情,准备好了吗

  (生齐读)

  第二课时

  一,了解苏格拉底

  师: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了,有的同学还能做到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的是古希腊的一位大哲学家的事,这为哲学家叫什么名字

  生:苏格拉底

  师:那苏格拉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

  生1:……

  生2:……

  生3:……

  师:你们说的非常的好,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课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资料,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文字),读了以后,老师相信你们会对苏格拉底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读文章)

  师:读了以后,你们对苏格拉底又了解了什么

  生1:……

  生2:……

  生3:……

  二,批注课文 文本对话

  师:让我们跨越时光的隧道,再次走近这位大师,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不过在这一次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可以把遇到不会的问题动笔画一画,好,开始!

  (生自由读,边读边批注.有声的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的读书是一种思考.)

  师:你们读得那样认真,投入,有没有问题要提呢

  (生自由说)

  生1:……

  生2:……

  师:呵!这个问题有质量,提的好!

  生3:……

  生4:……

  师:真不简单,连标点符号也看出来,你读得真仔细!

  生5:……

  师:那么,这些问题提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问题该该问谁呢

  生1:……

  生2:……

  生3:……

  师:(小结)问自己,问同学,问课本,这"三问"都是好样的,我觉得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如果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也许能把问题给解决了.好,试试看.

  (生读.)

  (师:苏格拉底把弟子们带到一块麦地,让他们从中摘取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弟子们却两手空空.经过苏格拉底的开导,弟子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追求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课文的字里行间,有许多值得我们琢磨,品味.如果你有什么想法就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以供交流.)

  三,批注交流 师生对话

  师:读完了 那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马老师愿意倾听你们的想法.

  生:我从"只许进,不许退"中体会到:苏格拉底是想告诉他的弟子,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师:机会失去了就不会重来的.

  师:还有谁想要说的

  生:苏格拉底的弟子很认真,这从课文的第四节可以看出,他们一边思考,一边行动.

  生: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结果却两手空空,他们只会蛮干,而不动脑筋.

  师:那他们为什么还两手空空呢

  生:因为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师:是呀!我们不能把希望总寄托在未来,只有把握了现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不由使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

  师:是啊,"有失必有得",表面上看他们没有得到麦穗,实际上他们却收获了人生道理.

  生: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否则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的.

  生:我认为:人生的理想应该是远大的,但必须抓住每一次机会,这才是最重要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们班部分同学将来要做科学………要想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我们必须现在认真学习.

  生:……

  生:……

  师:是呀!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道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一文,就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譬方说: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 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一般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用的却是麦穗.

  师:那我不就不行咯,把你们关在教室里上课,你这不是在批评我吗 (呵呵)开玩笑,老师其实听明白了,你是说知识的来源不仅仅在课堂,有一位名人说过,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知识的存在.

  师:谁还有高见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通过一件事,让他们最后悟出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 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

  生:直接告诉答案,可能当时会记住,但时间长了,就有可能忘了,如果是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往往不容易遗忘.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别人告诉的,就好像戴在头上的假发,看上去很逼真,但却没有生命力,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要向苏格拉底学习.

  四,活读课文 内化延伸

  师:大师级的人物就是不一样,用一根麦穗就能使弟子们悟出人生哲理.其实即使是大师,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那么这位大师上的课,真的完美不缺吗 我们就不能找出一点毛病

  (生没有举手,出现冷场)

  师: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生热烈地讨论)

  生:我认为他也有不足的地方,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便随手扔了."从"随手扔了"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苏格拉底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加强爱惜粮食的教育.

  师:很好,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有点强人所难,我感觉到他的学生有一种被"捉弄"的感觉.

  生:我觉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有问题: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言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无法进行比较,那么"最大的麦穗"也无法找到.

  师:其实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要有创新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要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

  五,真诚对话 激qing总结

  师:同学们,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我们另当别论,但文章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粒麦穗,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其实许多名言警句也曾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书签,把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的心得体会写在上面,可以是一两句简短的话,也以可摘录有关的名言警句,待会儿我们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

  生:

  师:这样,我们把我们精心制作的书签送给后面听课的老师当作纪念,好吗

  (学生把书签送给听课的老师)

  师: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度过了美妙的40分钟,一起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我发现我们双语六(2)班的同学们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老师相信你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双语的明天也会因为你们而变得更加精彩!下课.

  《最大的麦穗》教后记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课文是苏教版11册24课《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生字只有两个,而且都是以前学过的,一个是"垄",一个是"嘲",所以不需要在生字上下太大的功夫.这篇课文的语句通俗易懂,因此只需要同学们进行反复的朗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设计理念

  1,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3,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效果

  1,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个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从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开始的.今天,我与学生第一次接触,特殊的师生关系,特殊的语文课堂给学生平添了一丝新奇,但同时多少也有了一点隔阂.为了及时让学生了解我,进入到教学的情境,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来,我先通过自我介绍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我,再鼓励学生作自我介绍,这样一来二去,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不知不觉地建立了起来,为我下面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开了个好头.此时的我,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神圣的布道士,已经由权威的神坛上走了下来,变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不再是口耳相授,我说你听,而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是平等的,是民主的.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是可亲的,老师也是可爱的;老师既是学习中的导师,也是心灵的朋友.

  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思想的人来看,处处尊重学生,处处为学生树立自信.有人说,自信是人成功的奠基石.课堂上,我不管学生回答得怎样,即使是不到位的答案,也我会真诚地去引导他们,让他们不会因为回答错误而感到自卑,相反感受到的是我浓浓的更多的关爱.如在朗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去指导,激励学生.如指导学生读"……"时,我……(请举例)再如,与学生交流"……"的感受时,我……(请举例)

  2,重视学法的指导

  在教育上,我们常常会听到"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

  说法.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死的知识有意义得多,我们不能一味"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无非是给师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展示的平台.教师正是要通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渔"的方法.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请举例: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又怎么办呢 )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我……(请举例: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词呢 )当学生静心读文,沉思默想的时候,我……(请举例:不过在这一次读的过程当中,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可以把遇到不会的问题动笔画一画)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是一生有用的东西.作为一名老师,不正是要教给学生这样的知识吗

  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相同.因而,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态度,体验和理解.汉语本身就特别具有灵性,一个词,一句话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细微的差别和复杂的思想,用得巧妙,能够收到言近旨远,甚至言此意彼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体验.如在学生读完了课文后,我便对他们说"那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马老师愿意倾听你们的想法",这时的老师成了课堂的配角,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对象,这样的师生的关系是和谐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验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有的学生说,(请举例……)在交流对话中,学生渐渐地明白了所赋予文本的深刻内涵.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教学的教程中,安排了"对文本与大师的有价值的质疑",并作出了积极的引导,让他们明白"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任何事情,对于专家,对于大师也是这样","做人要有自己的思想".

  4,读写结合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非常明确地给语文学科作了定性,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文侧重于工具性,有的课文的侧重于人文性,相比较而言,小学语文学科更侧重于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地寻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应该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本课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跨越时光的隧道,再次走近这位大师,去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我还安排了"把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的心得体会写在书签"上这一写话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让学生所获得的内心的真实情感外化为活的语言,而且还升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制书签,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用语文,用语文来创造生活,真正尝到学语文的甜头.

  此课是教者于2004年12月18日应市双语学校邀请而上的两节示范观摩课,并做了题为《如何处理好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讲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