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考》
三、介绍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泛读文本,整体把握故事梗概。
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 阙秦以利晋
晋师撤离
五、精读文本。
串讲文本,具体见课件。
六、分析艺术特色。
游说艺术:
善于利用矛盾。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揣摩心理。
讲究语言艺术。
艺术形象:
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
艺术特点:
1.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
2. 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3.善于剪裁 ,详略得当。
4.写人以记言记行为主,文字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
七、词语解释。
实词: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别)
不辞劳苦(推脱)
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杂说)
是说也,人常疑之(说法)
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
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
言语粗鄙(粗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作动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浅薄)
微:
人微言轻(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虚词
若: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 好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表假设)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秦军)
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君将哀而生之乎?(人称代词,自己)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厚,雄厚;薄,薄弱)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行李之往来(名词作意动词,使者的意思)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朝,早上;夕,晚上)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补充: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 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 被视为不敬 故秦 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补充:
通假字
①今老矣,为也已 (矣,通“已”,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