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独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诽谤他人会怎样?

诽谤他人会怎样?

来源:独旅网

网络造谣诽谤他人属于诽谤罪,根据《刑法》规定,编造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者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在于情节严重与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区别。名誉侵权行为与诽谤罪不同,不限于捏造的虚假事实,法人、团体、组织可成为受害者,主观过错可包括过失行为。网络造谣诽谤的认定需符合条件,由法院判决处理。

法律分析

一、网络造谣诽谤他人什么罪?

网络造谣诽谤他人的可以认定为诽谤罪,根据《刑法》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诽谤是否构成诽谤罪的界限

区分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注意:诽谤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而且还具有以下不同:

(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露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而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诽谤罪。

(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网络造谣的行为,其本质上是犯罪分子通过造谣等手段来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以及人身权,具体情况下对于网络造谣诽谤的认定是需要符合不同的条件的,如果不存在有关构成要件的,那么是不存在诽谤罪的,具体情况由法院判决处理。

结语

网络造谣诽谤他人构成诽谤罪。根据《刑法》规定,散布虚假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诽谤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需区分。名誉侵权行为轻于诽谤犯罪行为,真实事实公开损害他人名誉构成名誉侵权。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对象,而可成为名誉侵权的受害者。网络造谣是侵犯他人权益的犯罪行为,具体认定需满足条件,由法院判决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2019修订):第七章 法官的职业保障 第五十六条 法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五条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