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
之三
佚名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学习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进程 (一)揭露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我的战友邱少云
2.简介邱少云及作者情况:(可让学生按照自己预习,先说一说,学生说后,教师给予补充、纠正。)邱少云是四川铜梁县人,1931年生,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战场攻夺“391”高地的战斗中壮烈捐躯。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本文作者是李元兴同志,他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副班长。在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他亲眼看到邱少云壮烈捐躯的通过。本文是作者对那时情况的回忆。课文中“我”,即是李元兴同志。
3.思考:从本文的题目看,既有“我”,又有“我的战友”,那么,是写“我”呢?仍是写“我的战友”?是以写“我”为主呢?仍是以写“我的战友”为主?请同窗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认真学习课文,认真思考。
(二)检查预习。说一说邱少云最突出的事迹。
(三)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教学生字、新词。
1.指名学生拼读生字。(教师注意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示学生读准字音:“熄”读第一声,“蔓”是多音字,有三种读音,在本课中读“m4n”,“挪”的声母是“n”,“歼”读“ji1n”,不要读成“qi1n”。)
2.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说出哪些生字比较难记,自己如何记这些难字的?(注意:“坳”是左中有结构,也可以记左侧是“土”,右边是“幼”;“蜷”的右边是“卷”,区别
“卷”与“券”;“揳”与“楔”的区别。)
3.查字典,解释新词。(控制——掌握住,本文指“391”高地被仇敌掌握着。揳入——揳,插入,本课指仇敌控制的高地插入我军阵地。解决——军事上指出其不意地冲击。山坳——山间的平地。蔓延——形容像蔓草那样,不断滋长扩展,本课指火苗子扩散开来,处处燃烧。居高临下——占据高处,面向低处,形容所处位置极为有利。)
(五)分析阅读第1段课文。
齐读第1段。这一段只有两句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句是个比喻句,写仇敌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揳入我军阵地,对我军十分不利。第二句交代了我军作战的目的、方式和时间。这两句是因果关系,“揳入”和“拔掉”这两个词突出地反映了这种关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二、3段。
(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文句。
(三)指导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的重点文句。
(二)指导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三、教学进程 (一)学习第2段课文。
1.指名读第2末节。①说出这一末节主要写什么?(主要写我军隐蔽的情况。)②这一末节可以分几层意思?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在书上画出来,然后分小组讨论。(第1层写我军暗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第2层写暗藏的环境无益于我军隐蔽;第3层写战士隐蔽得好,邱少云隐蔽得更好。)
2.指名读第3末节。(1)“看着这种情景”指的是什么情景?(指的是“咱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仇敌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一团的青烟。仇敌阵地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
(二)战士们“只盼望天快点黑,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说明了什么?(这一末节接着写我军暗藏的情况。从战士们“只盼望天快点黑,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句,可以看出战士们决心打胜仗的强烈愿望,也可以看出战士们从“天还没亮”暗藏到“黄昏时分”是何等不容易!)
3.小结第2段课文:这段课文对战士们执行假装暗藏任务的情况写得比较详细,这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这样写也为后面情况的发展做了铺垫。
(二)学习第3段课文。
1.指名读第4、5末节。(1)什么叫“火力警戒”?仇敌利用他们的看家本领“火力警戒”,说明了什么?(“火力警戒”就是用打枪、打炮等办法来避免对方的解决,课文中
是指打炮和利用燃烧弹。仇敌利用他们的看家本领一方面说明了仇敌的穷凶极恶,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心里的虚弱和胆怯。)(2)仇敌实施火力警戒,利用了燃烧弹,对我军的暗藏军队有什么要挟?(“周围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蔓延”是说火势不断地扩展,荒草着火的面愈来愈广。本来就很危险的暗藏环境变得加倍危险了。)
(3)在书上画出描述邱少云那时处境的语句。你能用四个字归纳吗?(烈火烧身)
2.指名读第6末节。
(1)邱少云同志那时是如何想的?
(2)作者是怎么想的?他为何没有那样做?(当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时候,他只要打个滚就会把火压灭,“我”只要扯掉他身上的棉衣,就可以把火熄灭。可是他们为了整个班不受损失,整个作战计划不受影响,都没有这样做。)
3.学生默读第7末节,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1)这一末节中的“我”指的是谁?“我”在这一末节中持续出现几回?(2)“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指的是谁?(既指邱少云,又指“我”。意思是说:邱少云被烈火烧身,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眼睁睁地看着亲密的战友被烈火烧着,这怎么忍受得了呢?)
(3)“担忧”是不安心吗?(“担忧”在这里不是不安心。人的忍受能力有个极限,当痛苦超过忍受能力的极限时,人就会不由自主地跳起来,或叫起来。作者的“担忧”正说明邱少云用顽强的意志忍受着极端痛苦的煎熬,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战友的关心和珍惜。)
(4)“我不敢朝他那儿看……,可是我忍不住不看……”为何?(“不敢……看”在这里
不是害怕看,而是不忍看的意思。“忍不住不看”是非要看不可,表现作者对战友的安危无穷牵挂,对战友的深厚情感,被邱少云高尚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
4.指名读第8末节。(1)作者担忧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叫起来,邱少云是如何表现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2)“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才”字在这里表示时间太长了。邱少云同志忍受了庞大的痛苦,以惊人的力量严格遵守纪律,完成了暗藏任务。为了战斗的胜利,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邱少云不愧为伟大的战士。)
(3)什么力量能使邱少云做到“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而一动不动?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4段课文。
(二)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三)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第6至第8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第4段课文。
(三)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第6至第8自然段。
三、教学进程 (一)听写下列词语。
控制 暗藏 隐蔽 咳嗽 假装 蔓延 熄灭 刀绞 移动 消灭 突然 解决 纹丝不动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齐读第9末节。(1)归纳本末节的主要内容。(战斗胜利结束。)(2)“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的“才”表示什么意思?说明什么?(这个“才”字表示时间很短,说明在邱少云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很快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2.齐读最后一句。(1)1952年10月12日指的是哪一天?(1952年10月12日指的是邱少云捐躯的那一天。)(2)这篇课文为何把时间写在最后?(课文把时间写在最后表现了作者对战友的深切怀念,也使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三)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四)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如何分段?(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是要夺取“391”高地;事情的发展是假装暗藏;事情的高潮是邱少云同志烈火烧身,以惊人的毅力完成暗藏任务;事情的结尾是战斗胜利。这是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咱们可以依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也可以依照这个顺序写文章。另外,这篇课文还可以按时间分段。决定了任务是第1段;天不亮就假装暗藏是第2段;到了中午邱少云同志被烈火烧身,英勇捐躯是第3段;黄昏时分完成了任务是第4段。)
(2)说说每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内容。(第1段:志愿军决定攻下“391”高地。第
2段:“咱们”连暗藏在“391”高地一条隐蔽的山沟里,同志们隐蔽得很好,邱少云隐蔽得更好。第3段:为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同志壮烈捐躯。第4段:军队在邱少云精神鼓舞下,迅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主要内容;本课记叙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在我军夺取“391”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在烈火中壮烈捐躯的英雄事迹。)
(3)归纳本文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为了革命的利益,宁可捐躯自己的高尚的革命精神。)
(五)总结写作特点。
1.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时间顺序安排材料。
2.以“我”的心理活动侧面衬托英雄的辉煌形象。(由于环境特殊,又用第一人称写作,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我”的观察,“我”的心里活动,突出了邱少云的高大形象和优秀品质。若是咱们写《我的老师》、《我的同窗》一类的作文,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六)背诵第6至第8自然段。
(七)作业。
1.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2.背诵第6至第8自然段。
3.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它的作用,并将比喻句抄写在摘抄本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