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在江苏高校教育的现状研究
作者:杨汉春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12期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江苏高校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论述,并着重对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的成功范例和不足之处都作了相应的探究,并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的前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 现状 前 言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加强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失传,有的濒临消亡。如果我们再不对这些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话,这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面临消亡。
在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方面,除了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外,高校应该在科研、教育和推广方面发挥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于我省高校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和详细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情况
江苏的高校大都设在某一地区的政治、 经济、 文化的中心城市,交通条件便利, 有着比较独特的优势:(1)江苏高校的数量:江苏高校众多,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目前有81所高校, 45家海外教育机构和大学等,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是全国大学、在校大学生最多的省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达600所,在校生达到214万。因此,在江苏高校率先推广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实践,是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2)江苏高校的传承优势。地方高校是地方优秀人才的汇集之地 ,高校学生正值青春年华 ,精力充沛 ,具有较高的理解力和文化基础。在江苏高校中,有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研究。南京体育学院有传统民族体育的课程和研究,苏州大学和扬州大学也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实践教育,不仅对当地的文化遗产能起到一个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学校体育更多的融入到传统的文化教育中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江苏高校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教育现状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程中涉及了部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而传统武术又占了较大的比重,其中太极拳以简化24式的规定套路进入体育课程,部分高校已将太极拳等列为必修课。
教育部于1998年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来,国内主要体育类高校于次年同步设置该专业,近年来,众多综合性高校也纷纷响应,表明了高校在努力加强传统体育方面的教育。江苏已有南京体育学院、徐州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扬州大学等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本都是在原武术专业基础上拓展而成的,个别的增加了民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养生等科目,将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课程。虽然目前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尚有很多不足,但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走向专业化、系统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高校设置体育课程,更多的还是看重提高学校整体竞技水平,围棋、传统武术和赛龙舟等一些能够经常在各级别高校运动会上亮相的项目,自然就容易列入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在这些项目上做出成绩,既可以提高学校在各种运动会上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
赛龙舟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经久不衰,近几年在高校的发展也呈上升势头,而对于水资源丰富,河流、湖泊密布的江苏省来说,发展高校赛龙舟运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0年10月在连云港举办的江苏省首届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就有连云港、南京、无锡、淮安等地10所高校的25支龙舟队参赛,显示出这个项目在江苏高校良好的基础。赛龙舟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参赛人数众多,团体合作精神至关重要,加之场面热烈,容易引发观众的激情,因此也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同时,龙舟比赛都在极为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参加赛龙舟对学校本身是个很好的宣传,这一点已经引起更多高校的重视。
比起龙舟,围棋在高校兴起的时间更长,流行也更广,每年都有各个层次针对高校学生或教职员工的比赛。相应的各院校也乐意加大投入。例如,南京邮电大学的围棋水平早些年在国内高校中毫无名气,甚至在南京都算不上出色,自从引进了已退役的江苏职业棋手金伟斌七段作为围棋选修课教练,不仅在校学生的围棋水平得到了提高,一些有围棋特长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自然对南邮多加关注,使得更多的围棋人才进入该校,形成了良性循环。从竞技成绩上,南京邮电大学闯进全国大学生团体比赛前八名,在世界大学生围棋王座战中,该校大三学生闻捷战胜了各国的大学生围棋高手,一举夺冠。这些创造历史的战绩不仅给学校带来了荣誉,也大大地促进了围棋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在该校的普及,成为以运动成绩带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成功范例。而从高校教学的角度,聘请校外专家及民间高手有助于某些体育单科的整体教学水平上档次,并实现质的飞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部分地方大学结合所在区域的独特文化背景,因地制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如徐州师范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定位于汉文化题材为主要内容,在原来汉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汉文化研究院,将汉代体育列入课程,并先后出版了《蹴踘——世界最古老的足球》(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足球专著)、《中国古代足球》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著。此外,徐州师范大学民族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充分利用当地浓厚的汉文化氛围,借助于“武术之乡”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大了传统武术方面的教学力度,其武术教学成为该专业的品牌之一。
高校中的太极拳教学多以学套路为主,而扬州大学在普及的同时向高深层次拓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大学将传统太极理论和现代训练手段相结合,创造了以“三摇三摆”为核心的太极推手及散打技术体系,训练效果显著。多人次获得全国推手及散打比赛的冠军,在这两项几乎被清一色的专业选手垄断的比赛中,扬州大学的学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正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具体体现。 三、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尽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但毕竟起步较晚,并无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多学校都处在摸索阶段,难免走弯路,因此从总体上看,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1、 课程选择上缺乏统筹安排,对濒危项目关注不够
从目前高校所选择的课程上看,目标似乎过于集中在社会上的热门项目上,本应成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本营”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几乎成为“武术专业”的代名词,课时基本被武术课占据,其他的如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专业等课程严重不足,且师资力量匮乏。
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校教育,我们一定要将其定位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身处传播科技的前沿阵地,应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对濒危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资料的收集、归纳、考证等工作,编写相关教材,开设相应的课题,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动画技术对部分传统项目进行模拟演示,让一些只有文字记载或口头记述的功夫绝活在电脑中重现。
2、 教学视野狭窄,局限于竞技水平,缺乏文化上的传承
不可否认,学校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夺取竞赛成绩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绝不是教育的全部。
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高校体育工作者更应该重视的是文化的传承,而不是单纯开展一项竞技运动。当前,高校在对国内的传统武术教学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在多数传统体育项目上,我们并没有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正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而是纯粹套用当代的竞技规则,为比赛而教学。 3、教学模式单调,流于肤浅,缺乏系统和深入
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进入高校,无论搞科研、培养高层次人才,还是从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方面,都要求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上,必须由浅入深,精益求精。
然而目前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高校教育与此目标相距甚远,以太极拳为例,多数高校都停留在套路教学上,即使是武术专业中的太极拳教学,也多以类似体操中的难度动作作为评判标准,传统太极拳中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等主要特点根本无从体现。教学普遍在低水平徘徊,大学生们不愿意把有限的在校时间浪费在武术套路上,“喜欢武术的学生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随处可见。
4、 体育理念上“唯西方论”,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认知
毋庸置疑,我国当代体育主流均为西方体育文化所占据,高校自然不能独善其身。西方体育充分地展现了人类的形体之美和力量之美,其激烈的对抗性和快速的节奏符合当代人的性情和欣赏需要,高科技的广泛运用和高收益的产业链条正契合了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步伐,可以说,当今世界选择了西方体育。
但是西方体育的辉煌之中并非没有潜在的危机,兴奋剂已经成为竞技体育的毒瘤,各种利益集团的参与带来的假赛、黑哨等现象也已成为现代体育的痼疾。由于人类自身生理条件所限,当前一味追求极限的运动理念终将走到尽头,在巨大利益的推动下,必然带来高科技的滥用,竞技体育也将步入发展的困境。从当前人们仍然注重体育的竞技性和社会性的现实看,“中西互补”是体育教学中现实而贤明的态度。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先进之处的同时,更要强化和肯定自己的传统文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同样需要中国特色。 四、结语
作为教育及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高校目前尚未全面系统地开展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教学,而在我国的全民教育体系中,如果失去了高校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就意味着丢掉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就会停留在表面,失去了高校科研和人才的优势,没有了高科技的支撑,文化遗产不仅得不到提高与升华,甚至会出现倒退并逐渐消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所有的体育工作者都责无旁贷;重塑与振兴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更是我们这一代高校体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庆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凝聚力.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63-7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5(1):67-70
[3]普丽春.论学校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1):19-25
[4]张纳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55-58
[5]徐金龙.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8-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