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半

来源:独旅网
社会科学2010年第lO期邵泽斌: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半——新中国城乡教育关系述评邵泽斌摘要: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确立并形成了与“城乡二元体制”相适应的“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方式,并先后经历了改革前“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集体办”和改革后“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靠集资”两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配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国家确立了“城乡均衡”的教育发展理念,并通过调整农村教育的供给体制和实施对农村教育的特别性支持政策等方式,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词:新中国城乡教育;城市教育优先;城乡教育均衡中图分类号:G4;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0)10-0074-06作者简介:邵泽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专职研究人员(江苏南京210097)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差异,即“几乎所有经济体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城乡二元结构”Ⅲ。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乡教育在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而在此背景下,国家不同的城乡教育发展政策,则对加剧或缓解教育的城乡差异起着关键性作用。新中国城乡教育关系演变的历程植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深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先后经历了“城市教育优先”和“城乡教育均衡”两个发展阶段。这种不同时期体现出的不同教育发展取向和发展方式,既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制于国家处理城乡关系的总体制度安排,还体现了国家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对城乡教育关系定位的理性选择。本文旨在从政策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教育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期对破解教育城乡差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所裨益。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确立了“城市教育优先”的城乡教育发展取向,并由此形成了“城市教育靠国家、农村教育靠集体”的教育供给方式。两者共同植根于国家优先发展工业、优先收稿日期:2010.03.03・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项目批准号:BGA060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①陆益龙:《城乡体制改革:下一个改革目标——体制改革30年经验总结>,<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74万方数据社会科学2010年第lO期邵泽斌: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的制度安排。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教育经费异常短缺的背景下,国家面临着城乡教育发展方式的艰难选择,“教育跟着经济走、国家优先发展工业、工业集中在城市;所以,城市教育要优先发展”。即“当前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工业,工矿地区和大城市都是生产发展先进的地区,按一般规律,这些地方的教育往往跟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发展快一点。正因为这样,政务院的指示规定今后国家把小学教育的重点放在工矿区和城市。在农村要提倡民办小学”①。民办小学是指由农村集体自办、条件简陋的简易小学和耕读小学。与此同时,国家确立了在城市办好“公办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国家人力、财力有限,不能实施普及教育的时候,首先在人El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办学,还是合理的”②。由此,“城市教育优先”的发展取向初步确立。这种发展取向在当时被表述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并深受领导层肯定和推崇。“中小学教育事业要认真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中央早就指出,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发展不平衡,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任务,举办中小学教育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是国家办学与集体或者个人办学并举。”④“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市教育靠国家、农村教育靠集体”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强调“公办与民办并举、普及与提高结合、国家办学与集体办学相结合”心。在当时城市优先发展和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自然,将提高的任务留在了城市,而将普及的“使命”降临给了农村。正如时任教育部领导概括的那样,“在工矿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公立小学应作适当发展,在农村,对乡村立小学,除在学校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老革命根据地应作适当发展外,其他地区均以整顿提高为主,一般不作发展”⑤。“随着农业合作社运动的迅速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的要求日益迫切,他们自办小学的条件也日益具备,同时他们也有办学的传统。因此,对民办小学应根据需要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积极扶持,稳步发展的方针。”掣“城乡有别”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带来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先天”性身份差别。农村教育不但在投入渠道上区别于城市,而且在办学条件和教师素质构成上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就办学条件而言,这种差别在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农村出现大量的“由队干部、教师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学校管理委员会,负责聘请教师、筹措经费、修建校舍、添置设备、解决教师生活待遇等问题”⑦的简易小学和耕读小学,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两种教育制度”作用下农村集体“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坚决不当伸手派,师生自己动手能够解决的”⑧的农业中学。相对于农村,城市的中小学主要由国家供给,办学形式也以公办学校为主。而且,国家在这一时期特别强调,“首先要努力办好国家办的中小学校,使他们在思想上、政治教育上、在教学质量上,都成为民办中小学的表率”四。就教师队伍的组成而言,这种差别集中体现为“城市以公办教师为主,农村以民办教师为主”的教师配置方式。农村集体雇用了大量“能力低、待遇差”的民办教师。据统计,“到1981年,民办教师总数为396.7万,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47.7%”⑩。民办教师群体的出现,不但使得广大的农村教师长期生活在与城市教师“同工不同酬”的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也使得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并造成了农村教育质量的低下和落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国家继续面临着教育的普及任务与供给能力不足的冲突背景下,①1953年《人民日报》社论《切实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编《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53年》,第16页。②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张奚若的发言》,<人民教育》1955年第9期。③④⑨何东吕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0、824、1150页o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编:《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53年》。第19页。⑦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民办小学的情况和措施》,《人民教育》1962年2月号。⑧《教育部关于巩同提高耕读小学和农业中学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66年第2期。⑩魏峰:《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民族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7页。75万方数据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邵泽斌: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17年”“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方式获得了恢复和延续。改革开放之初的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样描绘了教育的“城乡发展图”:“到一九八五年,在农村地区基本普及八年教育,在城市基本普及十年教育”①。与“17年”“教育跟着经济建设走”的发展思路相类似,这一时期“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取向表现为“经济发展逻辑在教育供给中的演绎”。即是说,在鼓励一部分地区优先发展起来的“经济梯度发展”战略影响下。国家强调教育的发展也应该走“有重点、不平衡”的“梯度发展”道路。具体表现为,在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中,城市教育发展快一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中,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快一些。正如领导层当时概括的那样:“教育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有lO亿人口,经济不发达、不平衡,齐头并进提高教育水平不可能。因为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水平制约的,在一定时期内,要下决心承认不平衡,条件好的地区要把教育搞好,落后地区就不能要求很高。大城市和小城市不同,城市和农村不同,沿海地区和内地不同;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不同。要把重点抓好。教育经费的投资和师资要集中,把先进地区搞上去,平均要求,什么都搞不上去”②。再如,1985年国务院领导在全国中小学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教育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像四JII,总共一亿人I:1,现在还有2300万文盲,应该先把成都平原和重庆地区的教育搞上去”③。就当时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而言,这样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将这种教育的“梯度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只能是教育城乡差异的加剧。在当时出台的两个重要教育政策文件中,教育的“梯度发展战略”得到了“具体的落实”。一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这种教育发展的“重点论”作了政策确认。《决定》指出,“不仅要承认全国各省市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且要承认在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范围内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所以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优先发展起来。同时鼓励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帮助后进地区,达到共同的提高”④。并且,该《决定》确立的“地方办学、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最直接的实施后果是,城市和农村不同的供给能力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二是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及其随后的实施细则,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分地区、有步骤地普及义务教育”的“梯度发展”安排。这样的政策安排本身意味着国家对教育城乡差距的认可和允许。1992年《国家教委关于搞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更是将这种城市优先的发展取向作了十分直白的表述:“改善城市教育的整体结构,首先必须保证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使城市基础教育不仅要在普及程度上高于农村,而且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⑤“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取向和教育的“梯度发展”战略,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市教育靠国家、农村教育靠集资”的供给方式。这种城乡有别的教育供给方式既受“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思路影响,也与当时的教育发展环境相关。与改革前相比,此时教育的发展环境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国家更加注重义务教育的质量。人民公社的解体,使得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吸纳农村教育资源的消极后果得以直接显现。人民公社解体前,国家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吸纳是通过生产大队集体的途径分摊到农民身上的,而人民公社解体后,这种负担就实实在在地转嫁到农民身上,这就是农民教育集资现象的出现。国家更加注重义务教育的质量,使得中小学教育的办学成本不断增大。为了应对农村中小学对办学资金的庞大需求,配合“地方办学、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国家在这一时期还一度营造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农村教育经①<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红旗》1978年第3期。②1980年5月8日、21日中央书记处听取并讨论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T作汇报提纲》和教育部部长蒋南翔的说明过程中中央领导的发言,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大事记》(增订本1978.12—2002.5)。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③《中国教育年鉴(1949一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页。④《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载欧少亭主编《教育政策法规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2页。76万方数据社会科学2010年第lO期邵泽斌: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费筹措“氛围”。1980年5月27日,《关于中央书记处对教育工作指示精神的传达要点》指出,“小学经费如果由国家统筹统支就是个大问题,几十亿、百把亿,国家承担不起。因此要办好小学教育主要依靠基层党委和人民群众,人民的事人民办”①。事实证明,在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持续不足、以及“城乡梯度发展”的教育供给体制下,“人民教育人民办”最终演化成了“农村教育农民办”。随着“普九”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家对地方政府“普九”实施情况检查验收、督导力度的加大,农民集资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农民负担的加重。在“地方办学、分级管理”、“人民教育人民办”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方式的作用下,不少地方出现了日益严重的“乱集资”、“乱摊派”现象。根据1992年9月8日《国家教委关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的公告》,自1981年到1991年,全国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1065.91亿元,国家财政性资金357.45亿元,其他渠道708.46亿元∞。其他渠道资金超过了66.4%,而这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对农民的集资。随后国家开始出台专门的政策,控制农民集资的数额、制止对农民的不合理摊派。其次是出现了地方政府借贷供给教育的现象。面对持续的“普九”督导压力,在农民集资不能满足农村教育发展需求的背景下,不少地方出现了政府“举债办教育”的现象。这种举债既有向上级政府借款、向银行举债、也有向私人借钱,还有拖欠工程队的工程款。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时期举债“普九”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欠债数额巨大。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显示,“全国农村‘普九’欠债高达500多亿元”③。这一“借债供给”现象造成的还款压力,对中小学办学活动产生了严重的滞后影响,并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基于同样的资金供给压力,这一时期,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还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教师工资发放困难,这就是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贯穿于90年代的、旷日持久的农村教师工资拖欠现象。据“教育部的统计表明,至去年(2000年)4月,全国除北京、上海、天津、浙江、西藏5个地区外,其余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现象,累计拖欠额135.65亿元”④。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长期的“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并出现了大范围的流失现象。这一时期“城乡有别、城市优先”的政策安排使得农村教育的办学困境不断加重,以及城乡办学条件和师资质量差距持续拉大。由此,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新世纪国家发展教育的重要指向。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以及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不断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差异,日益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政策行动。一系列支持农村教育的政策措施,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国家确立了“城乡均衡”的教育发展理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将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及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支持和发展农村教育、缩小教育城乡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义务教育发展重要指向;2006年颁布的新《义务教育法》为这种发展方式作了政策规范和法律授权。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①⑦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5、3381页。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6日。④周大平:《教师工资缘何拖欠到新世纪》,《嘹望》2001年第9期。77万方数据社会科学2010年第lO期邵泽斌: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城乡一体化”目标提出,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将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并明确提出了“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①的“路线图”,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均衡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撑和政策支持。其次是调整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体制。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办学、分级管理”带来的“农村教育靠集资”,以及乡镇政府供给能力不足、农民负担过重的状况,新一届中央政府作出了义务教育供给体制的重大调整。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为,“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②。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③。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进一步重申:“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④。一系列“新政”的实施,带来了义务教育治理方式的里程碑式变化,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两个转轨”,即“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由农民承担扭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⑤。由此,长期存在的农民支撑义务教育的供给历史逐步走向了终结,这向缩小教育的城乡差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第三是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特别性支持政策。这些政策从两个方面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第一个方面的政策在于保障农村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并可以概括为“一项制度、六项工程”。一项制度,即首先从农村开始建立和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自2001年开始,国家首先从农村地区推行困难家庭“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2006年开始,国家首先从农村地区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制度,到2008年这种免费制度惠及到了城乡所有中小学生。“六项工程”分别是:1995年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国务院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2003年教育部实施的“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学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地贫困地区学校工程”、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200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农村学校“保运转”目标的实现,满足了农村中小学生“有学上”的基本需求。第二个方面的政策在于支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以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软实力”、满足农村孩子“上好学”的需求。针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师资力量薄弱、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新教师补充困难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连续实施了五个方面的特别性支持措施,帮助农村地区引进优质师资。分别是,2006年国家多部门联合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4年教育部实施的“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2006年起教育部实施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2003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计划)”和共青团中央组①2010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http://onsgep.Ilaoe.edu.en/edoas2/website7/level3.jap?id=1263454467015365。2010—0l一30。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人民教育》2001年第7期。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人民教育》2003年第19期。④《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年第zl期。⑤‘李岚清近期关于基础教育的谈话》,《人民教育)2002年第6期。78万方数据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邵泽斌: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7年起国家实施的“引导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师范生免费政策”等。一系列对农村教育的特别性支持政策,不断强化了支持农村教育的政策导向,有效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由此,“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方式转移到了“城乡均衡”的发展轨道上,并带来了农村教育供给方式的变革和农村教育面貌的改观。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相对于改革前的民办小学和民办教师支撑农村教育的历史,还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农民支撑义务教育供给以及旷日持久的农村教师工资拖欠现象,在新世纪国家支持农村教育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我国农村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种变化是划时代的。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依然十分漫长。这是因为,就宏观背景而言,当前我国实施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社会发展政策,是在我国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化水平偏低的背景下进行的,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尚不具备大规模反哺农业的条件”①。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了目前尚缺少大规模援助农村教育的物质条件。并且,由长期的对农村教育的“歧视”性投入政策造成的农村教育的困难和落后,使得城乡教育的差距在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性改观。此外,既往形成的“城市优先”的制度惯性和思维定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阶段城乡教育发展政策的设计和安排。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在不断坚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决心和信心的同时,还应当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保持一定的耐心。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支持农村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新世纪的中国城乡教育一定会向着均衡发展的目标越走越近。(责任编辑:薛立勇)评审意见:论文从政策变迁的角度,对新中国60年城乡教育关系的演变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新中国城乡教育关系的变革过程植根于中国的现代化变迁过程,并经历了改革前“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集体办”、改革后“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靠集资”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乡互动、城市支持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三个发展阶段,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作者在分析各个阶段城乡教育关系时,将国家处理城乡关系的宏观政策、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城乡教育发展状况紧密结合,对各个时期城乡教育关系发展特点进行了合理的概括和详细的阐释,分析较为深刻。论文在分析和论证过程中查阅并引用了大量的政策文献、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数据翔实,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将新中国60年城乡教育关系演变的总体特征概括为,“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统筹,逐步走向均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理论性。论文对新世纪以来国家支持和加强农村教育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成效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对我国未来城乡教育关系的趋势和走向作了分析和展望,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性。评审专家:袁桂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①辛逸、高洁:《从‘以农补工’到‘以工补农’——新中国城乡二元体制述论),《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9期。79万方数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