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此,笔者试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
了完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完善家庭教育的内容。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Abstract: The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ir healthy
growth. However,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e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educational cont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from the concept of parental education and single-child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reasons, and made a perfect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concepts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 content of family education.
Keywords: one-child; familyeducation; problem; reason; countermeasures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教育观念不科学;二是教育内容不全面。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不科学
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的儿童观、对教育职能和家长角色的看法。由于一个家庭只养育一个孩子,许多家长把子女教育问题看作是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教育的工具职能普遍被认可,而教育的固有职能被忽视。家长把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往往放在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上,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热情和关注,不少人甚至把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理想、改变家庭社会地位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庭教育限于家庭小圈子里。由此,把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附属,认为子女对家长是依附关系,盼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出于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能适应国际大环境的世界人。家庭内部人际交往的感情色彩较浓,同时,由于家庭是
私生活的据点,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至少比同外界交往,显得无拘无束,成年人不正当、不妥当的思想与行为,无形中也会对孩子发生消极影响;更由于迄今为止,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社会消费的基本单位,又可能产生家庭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如果在子女教育上存在把家庭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价值取向,这不利于社会,其实也未必有利于家庭,因为它毕竟不利于未成年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应走出家庭的小圈子,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政治家、音乐家、画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做儿女、丈夫或妻子,都要做父母——做人,育儿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独立生存能力、有责任心的社会人上。在培养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于我们的家长来说,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那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和获得学历的教育,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的。
(二)教育内容不全面
现在的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其实,家庭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如养成基本生活习惯、培养丰富感情和个性、好成绩得到好学历、能自觉行动有自己的主张等等。由于家长教育观的偏向,由于一个公众关注的显著事实:在普通教育中,学校尚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虽它只能算是客观存在,不属于社会主义学校的价值取向);在考试体制中,总的倾向是单凭考试科目的成绩决定一切,多年来形成了一种习惯的看法,即凡是学习上得高分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这样,家庭放弃了本来的教育职能,包括亲情的授受、生育、养育和人格的形成,而成了学校教育的承包机构,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的分数,造成家庭教育学校化。追求高学历的观念不断被家长们强化,转嫁给孩子们,把孩子们迫向了“考试地狱”的学历社会,剥夺了儿童多样发展的可能性,家长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从孩子的婴幼儿期开始,就盲目片面的要孩子识字、背诗、算术,并把这些简单地看作早期教育的全部。殊不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比较,它是一种更为宽松、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环境,这种环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它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很有利的,其作用远远大于纯知识性教育。可不少家长总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满足,一心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点”,
于是在“别人家有的,我的小孩也要有”的心理下,电脑课程、演艺班、体能班、音乐班、外语班……等等,不问孩子喜不喜欢,都往儿童身上填塞,这种做法有时会扼杀孩子们自主的空间和兴趣,甚至是扭曲孩子的人格成长,同时也影响到孩子日后与人相处的心态和人际关系。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智力品质是:集中注意,留心观察、时刻记忆、喜爱提问和思考;最重要的非智力品质是:愉快的情绪,求知的兴趣,活泼的性格,耐心安静地坚持一项活动,以及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给孩子一定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去培养、发展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才是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对其过分溺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若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就会造成更严重的人口等社会问题,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国不得不实行的国策。一胎化政策的执行遇到了多种阻力,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农村遇到的阻力更大。十多年来,这一政策虽然在我国城市中特别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得到了较认真的执行,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因此一些家庭对其也就任其所为,使其为所欲为。再加之对其期望值普遍较高,也就导致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比如,不让孩子离开自己,或者由于怕不卫生,或者怕孩子学坏,或者怕孩子受欺侮,不让孩子独立活动而包办一切。结果就出现了《中国的“小皇帝”》里所描绘的,儿子在夏令营时住在学校里,父亲半夜爬到儿子床底下守着,怕儿子掉下床来。这种过度保护极不
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独生和独生政策的心理反差,往往导致情感的扭曲,使对孩子的爱缺少理智过度偏爱,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把大部分钱花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许多是不合理的要求。 明明家境并不富裕,却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明明孩子艺术能力一般,缺乏“音乐细胞”,却买了电子琴,甚至钢琴,还花高价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明明是孩子的错误,却百般庇护,百般说好;明明孩子智商一般,却当成神童来要求等等。这种情感上的扭曲,使孩子在一种扭曲的氛围中成长,无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出现心理障碍。
(二)、因是独生子女导致家庭环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其幼年期的心理发育,需要一定的条件。失去了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幼年期的心理发育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孩子在其幼年期的心理正常发育,需要有与其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生活、玩耍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产生童心的共鸣,相互促进,保证身心的健全、健康发育。对此,国内外儿童心理学家都是共同肯定和强调的。而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城市里,邻里关系一般又不亲密,来往较少或很少,特别是在高层楼房中生活的孩子更是如此,各家自立门户,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 三、改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育人观
首先,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其作用至关重要。其一,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家长素质较高,往往可以采用较为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思想,
有较为主动教育子女的自觉性,选择较为恰当的教育方法,运用较高的教育艺术,妥善解决和处理教育孩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二,高素质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孩子具有示范作用。 其次,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念
每个人一生的成长应该独立经历和面对很多风雨和挫折。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有所作为且能独立面对纷杂社会的人。如果家长们永远让孩子躲藏在家长的羽翼下,孩子就不可能象雄鹰一样搏击蓝天。所以家长们应该懂得孩子是什么样的种子,就应该让它长成什么样子。家长们不能强迫孩子个个长成参天大树,也不能将其打造成千篇一律的盆景,就如森林里应该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树木才符合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一样。新时期家长的角色要由对孩子遮风避雨的保护角色改变为培育孩子的辅助角色和助力的提供者,使家长们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家庭环境成为培育孩子的肥沃土壤,可以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壤中自由呼吸、良性发展、快乐地健康成长。家长要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社会,融入社会;要努力让他们参与家庭活动,使他们感觉是家中平等的一份子。家长还可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等,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二)完善家庭教育的内容,使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1、从偏重智育转向教育孩子全面发展
综合性素质高、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二十一世纪将倍受欢迎。任何一种只注重侧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是和社会、时代发展相违背的。家庭作为孩子进入社会前的“演习场”,其首要任务就是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即“学会做人”的教育,使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难以成才。因此家长们应该在重视开发智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如:爱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孝敬父母、明辨是非教育等等;要教会独生子女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要将关注孩子的分数转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让孩子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变革中的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家庭教育内容的更新。这要求家长们在弘扬传统道德精华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的培育。如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
等;同时家长要指导独生子女通过接触社会、通过各类传媒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领悟传统道德的精华,学习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道德规范,以提高其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能力。再者在家庭思想教育中,加强养成教育,把一向做人的品德和思想逐步内化为孩子的信念。
2、既关心物质生活更关注孩子心智的成长
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完整的生活。因为纯粹的物质生活的优越是不能替代精神生活的。物质生活固然必要,但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会使孩子以为美好生活得来轻而易举,易丧失对未来的追求和人生奋斗目标的斗志;同时过于富足的生活,令人终饱思淫,可能养成浪费的习惯,丢掉勤俭节约的美德,造成空虚状态。青少年儿童时期是独生子女的一生中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按孩子的求知兴趣因势利导。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爱孩子并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扬长避短,认真思考、分析、处理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困惑及错误理想观,帮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如何与人竞争与交往。在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多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导孩子学会关心、爱护他人。精神富足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他们大多心胸开阔,性格开朗,不易被生活工作的挫折和困难吓倒,不至于因为一些打击做出过极的事情,甚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结束语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继续实行,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仅作抛砖引玉的作用,相信在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章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面。 参考文献
[1] 沈文.《独生子女现象和家庭教育》,载《独生子女》,2009年第6期。 [2] 柯云路. 《当代家教的九个误区》载《.教育》,2010年第9期
[3] 黄洁华.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性格形成》载《校长阅刊》,2011年第8期 [4] 兰金刚.《浅谈独生子女教育》,四川人民出版,2010年 [5] 周艳.《独生子女教育》,载《小学时代》,2009年第3期。
[6] 韩立娟.《独生子女学生人格教育探析》,载《教学与管理》,2009年第18期。 [7] 李盈. 《美国家庭教育的启示》,载《教育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 [8] 候书新.《如何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8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