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龙大桥施工方案

来源:独旅网


工程自然地理特征

本项目路线总体走向为由北向南,属四川盆地中部浅丘区。 地形、地貌

本路段线由北向南,经过四川盆地中南部低缓宽谷浅丘,属典型的丘陵地貌。走廊带地貌根据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剥蚀地貌、侵蚀堆积地貌两大类, 5.2.1构造剥蚀地貌:

工作区内的丘陵区属构造剥蚀地貌,分布面积广大,按切割程度,分浅、中两类。切割深度小于30m为浅丘,30-60m为中丘。 低缓宽谷浅丘

分布于仁寿以南,岷江以北,平缓单斜、向斜区,以仁寿至井研一带分布最为集中。主要由侏罗系上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地层组成。丘陵分布零散,形态圆缓,沟谷宽阔低平,第四系覆盖比较普遍。浅丘地貌海拔高程在300-500m之间,切割深度小于30m. 宽谷箱形多形态中丘

分布于仁寿以南,岷江以北平缓单斜区,解译区内以三江镇至黄钵乡、伏龙乡至龙孔镇一带最为集中。主要由侏罗系上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地层组成,沟谷纵横,岗丘杂陈,形态受岩石性质影响,聚多样特色。 5.2.2侵蚀堆积地貌 河流堆积慢滩和一级阶地 冰山堆积高阶地

5.3气象:属亚热带气候,具有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丘陵地区多年月平均气温18度左右。夏季最高温度39.4冬季最低气温-2.6.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90mm,但分配不均匀集中在6、7、8、9四个月。常常出现冬春两头旱,夏雨来得迟,秋季洪害的情况。

5.4水文:全区水系分布呈树枝状,支流源短量少,流量极不稳定,易排不易渗。地表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一般为中性,低矿化度水。

地质:测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南缘,区内构造以褶皱为主,构造线方向呈NE至SW向,测区位于识经岗背斜西翼倾末端,该背斜走向近南北,南翼翘起,向北倾没。 交通:仁沐高速仁井试验段起点有自泸高速、省道S106线;止点有乐自高速、省道S305线拟建公路与国道G213线基本平行,公路交通十分方便。水运:岷江、青衣江纵惯眉山、乐山境内,均为等级航道,可为本项目提供运输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