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由刺激而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能力。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有效刺激。
阈下总和:如果条件刺激和测试刺激都是阈下的,当它们单独作用时,都不能引起兴奋,但它们相继或同时作用时,则可能引起一次兴奋。
电紧张:直流电通电过程中及断电后短时期内,组织的兴奋性发生的变化。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阈上刺激后,膜两侧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出现的电位波动。 电紧张电位:阈下刺激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
局部电位:阈下刺激引起的少量Na﹢内流,产生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的膜电位变化。 化学门控性通道:直接受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等化学物质控制的离子通道,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对它们没有直接影响。 电压门控性通道:分子结构中存在对跨膜电位变化敏感的基团,当膜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
通道的闸门即被打开。
第三章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经间
隙到达突触后膜受体,并与之相结合,使后膜某些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Na﹢、K﹢、Cl﹣,特别是对Na﹢的通透性,是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到突触间隙。此递质与突
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提高膜对K﹢、Cl﹣,尤其是Cl﹣(不包括Na﹢)的通透性,出现突触后膜超极化。
受体:嵌在细胞膜半流体基质内的蛋白质大分子,能识别特定的递质,并与之结合而产生相
应的生理效应,改变细胞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
突触后抑制: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导致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
位。
突触前抑制:经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使其突触后
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性效应。
肌紧张:部分肌纤维的收缩使整块骨骼肌维持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产生一定张力。 牵张反射:当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引而伸长时,它能够反射性地发生收缩。
腱反射:腱器官的传入冲动进入脊髓后,影响中间神经元并使之兴奋。后者使支配腱器官所
在肌肉的运动神经元产生抑制,从而防止过分的收缩。也使相应的拮抗肌兴奋,进一步使承受重力牵拉的肌肉免于剧烈的收缩。
r环路活动:通过r传出纤维决定肌肉收缩长度的反射活动。 交互抑制:当支配某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接受某种传入冲动发生兴奋,支配拮抗肌的神经元
则受这个冲动的抑制。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丘和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则动物立
刻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的现象。
锥体系:锥体束经过内囊和延髓锥体下行到达脊髓,与脊髓的中间神经元或是直接与前角的
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这一下行传导系统称为锥体系。
锥体外系:除锥体束之外的,参与运动调节和控制的神经元及纤维束统称为锥体外系。 特异性投射系统:全身各种感觉的神经冲动经脊髓或脑干上传,经过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再投
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上行的感觉传入纤维(嗅觉除外)经脑干上传时,发出侧枝与脑干的网
状结构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多次换元后经过丘脑再弥散地投射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不完全强直收缩:一系列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单刺激使各単收缩相互融合起来,各收缩波的
波峰仍可分辨。
完全强直收缩:如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表示肌肉维持稳定的收缩状态。 第四章
视紫红质:由视蛋白和生色基团维生素A醛构成的视蛋白,可被光线漂白,移入暗处时又
复原。
行波学说:频率的分析决定于基底膜行波的最大振幅所在部位。 第五章
渗透性溶血: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则水分将过多地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部分
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红细胞脆性:红细胞所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
中性粒细胞:能够同时染上嗜酸性和嗜碱性两种颜色的白细胞。 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质。 第六章
快反应细胞:具有快离子通道的细胞。
自动节律性:心脏具有的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窦性节律:正常心脏的自律性活动,实际上受窦房结控制,一般将心脏的节律性活动称为窦
性节律。
房室延搁:在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的速度最慢。
期前收缩:心肌组织可以在窦性节律之外,接受来自异位起搏点或人工的刺激,如果这个刺
激恰好落在窦性节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性兴奋传来之前,可以使心肌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常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异长自身调节: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容积增大→心肌初长增长,使心肌
收缩力增强,心输血量增多。舒张末期心室肌纤维的长度(前负荷)和每搏输出量之间的关系称为心脏收缩的一场自身调节。
等长调节:心肌不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的初长度来调节心肌收缩能力的方式。 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中任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第七章
肺容量:肺容纳的气体量
潮气量:平和呼吸时,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量基本相等,其进出肺的形式如同海潮涨落,故
称为潮气量。
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
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基本电节律:当胃和小肠处于安静状态时,可用微电极在其纵行肌细胞内记录到大小不等的
去极化波。这种去极化波称为基本电节律,又称慢波。
第八章
第九章
肾糖阈:使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血糖浓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