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诗中胡姬形象的嬗变与唐人的西域想象

来源:独旅网
,J’-l刀 门TU 2014.5 唐诗中胡姬形象的嬗变与唐人的西域想象 _赵红 胡建舫 (1.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2。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胡姬在整个唐代丰富了唐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得到了唐人的肯定和喜爱。唐代的诗人按照自己的文化想象 塑造了“胡姬”这个异国形象,但随着当时社会由盛转弱的趋势,胡姬也难逃被牵连的命运,有了“惑君”的嫌疑,最 终使得诗人对笔下的胡姬形象兼具赞赏与批判。 [关键词]唐诗;胡姬;西域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丝绸之路的畅通和 形象。 发展,使得胡汉民族得以便利地相互交往、进行贸易活动 乃至婚嫁移民,部分西域女性或由于政治原因,或由于当 历来学者对唐诗中的“胡姬”形象从各方面有诸多定 位,如种族、宗教、职业、来由等,这些学者们虽然都没 时丝绸之路上进行的女奴贸易,或是因为经商来到大唐。 她们的风神、妆饰与习俗,曾对长安城的社会风尚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她们被称为“胡姬”。 有拿出直接而正确的证据,但是他们根据当时中外文化交 流的情况间接地证明了唐时长安确实存在侍酒的西域胡姬。 汉代开始,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变得频繁。面对外来的 “胡姬”一词在《汉语大词典》里如此解释:“胡人酒 胡人,汉代人民按照自己传统的观念审视他们,认为胡人 都是体魄健壮、性情粗野的野蛮和原始的种族。这与渊源 已久的周孔周的夷夏观有关,中原人始终认为夷夏有别, 店中的卖酒女,后泛指酒店中卖酒的女子。” 《辞海》 “胡姬”条日:“唐时旅居长安的西域胡人,有以卖酒为业 者,其侍酒胡女称为胡姬。 由此看来,与我们一般理解的 “胡姬”就是“侍酒胡女”是差不多的。 《诗经》中就有有关异域人物形象的描写。唐以前以 “胡姬”形式出现的文学形象寥寥可数。如东汉辛延年的 贵贱悬殊,具有高不可攀的优越感。因此,这个时候的中 外文化交流是单向交流。一方面,中原人特有的我族优越 感使得他们对印象中的胡人不可喻之以礼,甚至不屑一顾。 唐人对周边的众多少数民族本着平等甚至是欣赏的态 度。“或许因为他(唐太宗)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 《羽林郎》、晋代刘琨的《胡姬年十五》、南朝徐陵的《乌 栖曲》等。 “胡姬”作为词组最早是出现在《春秋左 传》中: 哀公六年。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 哀公八年。或谮胡姬于齐侯,日:“安孺子之 因此无论胡汉,他一视同仁,这作风对唐代具有决定性影 响,李世民对侍臣说:‘自古帝王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 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则过之,所以能及此者,自古皆贵 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 党也。”六月,齐侯杀胡姬。 母。…_4 胡姬及其酒肆给这些风流才士提供了一个表达浪 杜预注:“胡姬,景公妾也。”杨伯峻注:“胡姬,胡 国之女,姬姓,景公妾。”姬姓胡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 国,子爵爵位,国君姓姬。在《韩非子・说难篇》中郑武 公与大臣的对话中提到“胡,兄弟之国”。兄弟之国一般理 解为同宗同姓之国,郑是西周宣王时郑桓公的封地,姬姓, 初建都于陕西华县。由此看来,此中提到的“胡姬”指的 漫情怀和舒展内心豪情的凭借。 初盛唐时期描写胡姬的诗人有王绩、李白、岑参。胡 姬在他们的诗中表现得如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一样,充满 生机与活力。“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且就胡姬饮”“胡姬 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欲安归”“胡姬酒 垆Et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 是姬姓的胡国嫁给齐国的女子。 “胡”在古代有指西域各国的意思,据王国维先生根据 《汉书・西域传》考证, “是其所谓胡,乃指西域城郭诸 姬酒肆中”,细雨、春风、落花、醇酒,点缀在风华正茂的 少年和妖娆多情的胡姬中,眉间心上、举手投足的惬意和 默契,让这动静相生的情景,定格在青春永恒的爱与美的 主旋律中。 岑参《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簿》 国,非谓游牧之匈奴。后汉以降,匈奴浸微,西域诸国, 遂专是号。”_3 J“胡”后来就泛指西域诸国。因此,本文的 “胡”指的是西域之胡。“姬”是古代妇女的美称,如《诗 经・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和鲍照《芜城赋》:“东都妙 姬”等,本文所说“胡姬”便统指唐诗中的西域女性 中的“归去不得意,北京关路赊。却投晋山老,愁见汾阳 花”所含感慨良多。此诗中的胡姬除了侍酒为欢,还关心 “太原贤主人”是否还有新诗,显然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中青年培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RWSK12一Y21)。 59 _,● _ 亘 墨呈 GUDA NXUE “局外人”,她已然融入诗人的精神世界,与自我对话。岑 参在这个异国形象的想象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情,除了关注 她的侍酒服务能帮人消除愁绪,还提到了她能欣赏诗人诗 歌的事实,可成为诗人的红颜知己。 受战乱流离之苦,对国家、对人生、对历史获得一种深刻 而惨痛的体验。当他们将这种体验表达于文学形式,文学 就经历了一次洗礼,进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时期,文 学史上习惯称之为中唐” 。安史之乱后的唐代文学较之以 前发生了变化,诗人们开始从浪漫天真转向现实。因此,以 唐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一方面是绝对自信中的对等 交流,一方面能够以宽容学习的精神去发现那些他们认为 好的事物。在唐人眼中,西域胡人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 甚至与中原人迥异,但是西域胡人也拥有许多中原人向往 和不及的优点,比如能征善战、能歌善舞等。同时随着外 来宗教的传人,对汉人思想亦有深刻影响。因此,汉人不 再像在汉代时期那样单纯地对胡人怀有鄙夷的偏见。而唐 白元为代表的中唐后诗人塑造的胡姬形象是个被否定和唾弃 的形象,胡姬所代表的异域也构成了对本国的威胁,这些西 域的女性是“红颜祸水”,只会扰乱君心,亡国破家。作为 中唐经历过安史之乱洗礼的诗人,白居易和元稹在诗歌中塑 造的胡姬形象也是唐诗中胡姬形象颇具代表的异族形象。因 为这些诗正是出于对现实的反映,跟初盛唐时期的抒情作品 代的诗人,作为传统的士流,他们一方面怀着对本民族文 化的自信以及诗人特有的自恋情结,一方面又能真诚地去 欣赏那些带有异域特色的外来人物,这种欣赏是平等的, 唯有平等才没有偏见,没有偏见才能尊重美。因此胡姬们 不一样,胡姬的形象被描写得更为详细和具体。 当然中晚唐时期创作的胡姬形象,除了如上所说的被 质疑成祸国殃民的形象,还有依然享乐的形象。但是诗人 们的态度已经不是不遗余力地欣赏赞美,而是对其美貌和 魅力的玩弄。诗人们对待胡姬的态度已不如初盛唐时期那 的外表、动作、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跟唐以前文献中关于胡 人意象的信息截然不同。 到了中晚唐时,诗人笔下的胡姬仍旧是貌美如花,依 般亲切平等了。总的来说,“异国形象并不是自在的、客观 化的产物,而是自我对他者的想象性制作,即按自我的需 求对他者所作的创造性虚构,是形象塑造者自我欲望的 投射。” 旧没变当垆卖酒或表演乐舞,美酒依旧醇香。有一部分诗 人的确仍旧在欣赏这种异域风情的美,如刘禹锡的《观柘 枝舞二首》中的描述:“何如上客会,长袖入华捆,体轻似 无骨,观者皆耸神。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 唐诗中的胡姬形象正是唐代的诗人们根据自己的情感 和思想需求所创造的。初盛唐时期,政策开放,国力强盛, 各国朝贡,各种思想兼容并蓄,追求自由与新奇的诗人更 能敏感地嗅到异国气息,根据自己的情感特征把本来地位 低下的异国女性放到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不怀疑,不轻视, 不同情,是完全的欣赏。安史之乱以后,国势开始衰微, 当时的人们对西域来的人和事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意 诗中胡姬体迅飞凫、袅娜如仙、伎艺超群,令观者记 忆犹新。但是随着安史之乱影响的日渐深广,诗人们心中 的浪漫美好也逐渐淬裂销毁,取而代之的是沉痛而残酷的 现实激发了越来越多的诗人们拯时济世的抱负,少了风华 流荡,多了忧虑沉思。诗人把王朝渐衰的原因归结于胡旋 女,“妖胡”的称谓更凸显了诗人对胡姬的憎恨,认为是胡 旋女的舞姿惑乱了君心,使得君王沉迷声色怠于政务。 如自居易的《时世妆》:“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 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表现出对异 识到他们所带来的并非总是自己原来所认为的,因此,开 始了质疑。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的衰落,整个诗坛风气也发 生了变化,少了豪迈,多了绮靡。因此情感趋向低沉,因 而更容易进入内心和灵魂。这时候的胡姬形象就是一个怀 域文化的深深戒备和谴责。如《胡旋女》:“胡旋女,莫空 舞,数唱此歌悟明主。”而元稹的诗歌中胡姬形象似乎比自 疑否定的形象,她们的背井离乡,她们作为下层女子在酒 楼强颜欢笑的命运正好契合了诗人们的心境,也是当时整 个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 社.2008. 居易更具有教训意义,如《胡旋女》:“天宝欲末胡欲乱, 胡人献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觉迷,妖胡奄到长生殿。”整 个诗歌一开始指出胡旋女是造成唐势衰微的原因之一,接 着描写了胡旋女高超的舞艺。正是因为这样高超的舞艺才 会迷惑中原人的心。较之自居易的胡旋女,元稹诗中的胡 姬的危害被揭露得更为明显。 元白是当时士流较有代表性的,总之,在整个中晚唐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 社.2000. 主流诗人眼中,胡姬成了一个灾难的形象,尽管她们具备 精湛的舞艺,可是在赏心悦目的背后却暗藏危机。由此看 出,当时的士流已经开始对西域异族产生了怀疑,开始用 另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他们。经过安史之乱后,当时诗人们 [3]洪治纲,主编.王国维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 社.2003. [4]黄仁宁.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97. 开始对西域事物产生质疑,甚至不自信地提防。他们将自 己所关切的家国社会的弊病疲弱通而归之为安史之乱,而 安史之乱中的主角都是蕃将。因此他们不再以一种绝对自 信和亲切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异国事物。虽然日常生活中依 然会用到西域传来的东西,但是,对于他们所认为的能带 [5]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6]姜智芹.文学想像与文化利用——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赵红,女,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 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胡建舫,男,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副教授,主 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来灾难的事物有了质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安史之乱更深更 大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学上,“在这场浩劫中,士人普遍经 60 霸暗重量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