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
第一章绪论
一、“文献”释义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孔,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的“礼”,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是古代的一种制度,俗称“礼制”。《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纪∙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这里的“杞”,是国名,夏朝之后代,周武王封在今河南杞县,“宋”也是国名,商王之后代,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之旧都之地区分封给商之后人,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南。
“文献”一词,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后,学人大多依此注解释之,最著名、影响也最大的是朱熹。他在所著《论语集注》中曰:“文,典籍也;献,贤也。”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文献不足征,那么孔子为何能言。夏,殷之礼?《论语∙八佾》载:“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可知周礼乃增损,夏殷之礼而来,故孔子能言之。
以上是“文献”一词的古义,这种含义在古代社会一直流行。现举几个例子: 1、明代大学者焦竑(hong)著《国朝献征录》120卷,即《当代人物传》。 2、清人李恒著《国朝耆(qi)献类征》720卷,即《当代老人分类传》。 若不懂“献”之古义,此类书名就看不懂。
以上是“文献”一词的古义,今天“文献”已由古代的两个词合为一个词,且成为了偏义词,其义偏于“文”。因此,其今义可以概括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二、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1、由于文献一词指古今一切史料,所以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就非常广泛。从时代上说,它范围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和当代文献;从学科上说,它范围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从文献组群看,它又范围了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等。 2、上述各学科都有独立的研究范围和方法,文献学不可能代替它们的研究,所以文献也有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具体说来,其范围包括: (1)研究文献的形态; (2)文献的整理方法; (3)文献的鉴别;
(4)文献的分类与编目;
2
(5)文献的收藏;
(6)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 (7)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 (8)文献的检索等等。
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献,尽快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找到所需的文献。同时能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版本有科学认识并利用善本,而且还能对原始文献进行整理。不但要自己用,还要留给别人和后人用。
3、文献学涵盖的门类很广,其主要由: (1)目录学 (2)版本学 (3)校勘学 三部分组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1、用目录学知识找资料; 2、用版本学知识选资料; 3、用校勘学知识判资料。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从古至今,文献的载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甲骨
(1)甲骨指龟甲和兽骨。龟甲主要龟腹甲,兽骨则主要指牛的肩胛骨,间或有牛头骨、鹿头骨、人头骨和虎骨等。 (2)我国商代用甲骨刻占卜文学,在世界上独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学。 (3)甲骨文发现于清末,由大官宦,大学问家王懿荣发现,直到1991年共出土约10—15万片。上面的文字都是占卜辞,包括时间、事件、占卜人、占卜、结果。事情过后,还要记上灵验与否,即验辞,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畋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十分重要的史料。
2、金
(1)我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少量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为多。 (2)青铜器的种类名称很多,约略可分为: a、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包括鼎(煮肉用),鬲(li,煮饭用),簋(gui,盛饭),簠(fu,盛饭食)„„
b、乐器:乐器有金属的,也有非金属的。此金属乐器主要是青铜器,有钟(祭祀,宴飨用),钲(zheng,军乐器),鼓(战争、祭祀)„„ c、兵器:主要有戈、予、剑、戟„„ d、农器:有锄、镰、铲„„ e、度量衡:度(尺),量(容器),衡(天平) f、钱币:布(形似铲),刀(形似刀),圆币 g、符玺:符(发兵用),玺(印章)
3
h、日用器:铜镜,灯。
3、石
(1)碣 《说文》:“碣,特立之石。”李贤曰:“方者谓之碑,员者谓之碣。”(《后汉书∙窦宪传》注)。碣就是高石柱子,上小下大,形在方圆之间。如秦始皇泰山石刻,约在魏晋后被碑取代,现存较早的石鼓文,亦属碣,共十鼔。各刻四言诗首,咏秦君游猎,字体为秦统一前的大篆,具体年代有争议,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 (2)摩崖
刻崖壁天然之石,名山崖壁随处可见。 (3)碑
西汉始有碑刻,但极少。东汉大兴,今所谓汉碑一般指东汉碑。著名的有:汉熹平石经,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上足石刻儒经,其它佛经、道经亦有石刻。 石刻文学在国外要远在我国。如古埃及、巴比伦、波斯都有。
4、竹木
(1)竹制者为竹筒,木制者为木筒,也叫牍。竹木筒起源很早。甲骨文里有“册”学,“册”即指把竹木筒编连成册的象形文。《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可知先秦时竹筒已常用,而且用得早。
(2)筒的长度是有讲究的,根据王国维《筒牍检署考》,12代有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八寸、六寸等规格,二尺四寸写经、一尺二寸写传、八寸写纪。《春秋》为经,《孝经》为传,《论语》为纪,分用之。六寸之筒用作符信,即通行证。法律文书亦用长筒。
(3)木筒加工易,破、刮即成。竹筒除破、刮外,还得用火烤,即“杀青”。故竹筒又叫“杀青筒”或“汗筒”、“汗青”。
(4)竹木筒都可用绳编连起来,有韦编、丝编、麻编之分。
5、帛
(1)丝织品,我国上古时代已有,甲骨文中已有“丝”、“帛”两字。用丝织品写字,很早就有。《墨子∙明鬼》:“书之竹帛”,其《鲁问篇》亦有:“书于竹帛,镂于金石”。可见竹帛同时被使用。
(2)帛除用于写字外,还可绘图,故有出土帛画。
(3)帛在汉代被大量广泛使用,陈胜起义,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纸发明后,与筒帛共同使用了一段时期,直到东晋才取代筒,但帛始终为后世所用。
6、纸
(1)过去历史记载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现在考古证实我国西汉初就有纸。 (2)纸在三国、西晋时还未取代筒犊,但已被广泛使用,到东晋才取代之。 (3)纸质文献的使用经历了如下阶段: 卷子:纸在早期是以卷子的形式出现的,其原因是此前的竹木文献是卷起来的。此形式从六朝至唐五代时期比较盛行。
经折装:大约在唐代后期出现了经折装,此即将卷子改成折叠式。 蝴蝶装:由经折装变来,起于何时,不能明。大约在北宋,它逐渐取代经折装。
4
包背装:一般认为此装起于元代,到明中期以前多用之。 线装:此装约明中期兴起,沿用至民国间,被洋装书取代,但至今古书用线装。
7、目前的载体
除了纸外,还有胶片、软盘、光盘等,但目前它们不可能代替纸。
第三章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一、文献的形成
文献的形成方式大体可归纳为:著、述、编、译四种情况。 1、著
著,也叫“作”、“造”、“著作”。王充《论衡∙对作篇》:“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若仓颉作书,奚仲作车,是也”。《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可见,古之所谓“作”,乃前古未有之开创性的工作,今天叫做“发明创造”。
清代学者焦循对“作”下过明确定义:“人未知而已先知,人未觉而已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俾人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雕菰集》卷七《述难篇》)。焦氏强调的也是原创性,因此,著作,关键是结论是不是新的,而且这种全新的结论,是不是科学的,是不是证据确凿的。 古人对著作的要求很高,《礼记∙乐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也谦称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司马迁称《史记》,班固称《汉书》都是述。可见作的标准有多高。王充把自己的《论衡》看作“论”,比“述”还低一等,他在《对作篇》中说:“非作也,亦非述也,论也,论著,述之次也”。“今《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辨其实虚,非造始更为,无本于前也。” 2、述
著作,强调的是“无本于前”,“前始未有”。“述”则是古已有之,有所依循。《说文》:“述,循也”。即遵循之义,前面有人开创,后面有人遵循,开创者为作,遵循者为述。
清代学者焦循也为“述”下了定义:“已有知之觉之者,自我而损益之,或其义久而不明,有明之者,用以教人,而作者之义复明,是之谓述(同上)”,可见,述是一种再创造,但其难度并不在作下。汉魏以来的大量著作,大多是“述”,倒是那些诗、词、散文创作,才能算“著作”。另外,《文心雕龙》、《史通》类的作品虽有述的成份,但因其具有体例上的开创性,故亦应看作“著作”。 3、编
编,又叫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它文献的原文,不加篡改。最常见的编纂成果有总集(如诗经、楚辞等)、类书(艺文类聚、初学纪学)、丛书(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档案类编(《曲阜孔府档案选辑》、《四库全书档案》等)、资料摘抄(如《清稗类钞》),目前的有些文学作品选,各种参考资料等物属之。 另外,辑佚也属编纂。 4、译
译,就是翻译。即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我国文献翻译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5
(1)佛典翻译 (2)学术翻译
明末清初传教士和我国学者合作翻译西方科技和人文社科书籍。 清代后期的合作翻译。 20世纪我国学者独立翻译。
(3)文学翻译:佛典翻译中就有文学性的翻译,近代更有之。
二、文献的流布
文献形成后要流布,流布的主要方式有: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激光扫描等。 1、讲唱
文学产生以前的历史和文学作品,靠人们口耳相传,其中就有讲有唱,最突出的就是讲唱长篇史诗和长篇叙事诗。中国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族的《玛纳斯》,就主要靠讲唱流布的。
史诗是早期创作,主要靠口头流传,少数人传唱,进入阶级社会后,出现了叙事诗,这种诗最初也主要是口头传唱。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蒙古族《嘎达梅林》、彝族《阿诗玛》等。
上述这些主要靠讲唱流布,其它如佛经故事,讲唱文学作品等虽有“唱本”,但也靠讲唱流布。 2、镌刻
就是把文献用文字刻在某种载体上,上举甲、金、石等文献即是。 3、抄写
在印刷术发明前,举凡帛书、简策、纸等载体上的文献都是写上去的。印刷术发明后,很多文献仍需抄写流布。著名的如《红楼梦》、《聊斋志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最初全是抄写本。 4、印刷
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何时发明的,说法不一。有东汉说、东晋说、六朝说、隋朝说、初唐说、中晚唐说、五代说、北宋说等。其中东汉说至隋朝说均经不住推敲,只有初唐说比较可信。
关于印刷,最早的记载是唐玄奘印普贤像。现存印刷品以武则天时期的为最早,所以早期印刷物是佛像、经等。还有民间历书及韵书等工具书,到五代才开始印儒经及其它书籍,北宋时开始广泛应用。 5、摄影
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各大图书馆的善本书都在拍成缩微胶卷。 至于微机输入,激光扫描大家更熟知。
第四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概况
(1)官府文献收藏应该自有文献始,但已无从考察其始。现在可知的从商代开始,商代的甲骨文从科学发掘情况看,是有意存放。《礼记∙曲礼》:“龟策敝则埋之”,郑玄注:“不欲人亵之也”,正与发掘结论符合,然甲骨文只是占卜文字。《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证明商代的其它文献写于简册。《吕氏春秋∙先识览》:“殷内史向贽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之之周”。可
6
见商代已有大量书面文献和专门的文献管理人员。 (2)周代文献更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周礼∙天宫》:“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六典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其它一般文献则由史官掌管。《周礼∙春宫》:“小史掌邦国之志”,又说“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又说:“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由上可知,周代已有较完备的藏书制度,春秋战国各诸候仿之。 (3)秦统一天下后,图书亦有专门藏所。《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唐∙司马贞索隐:“石室、金匮皆国家藏书之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在殿中掌图籍秘书。”可见秦统一天下后,图书有专门场所典藏,有专门之官典守。 (4)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太史公自序》:“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汉书∙艺文志》:“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渴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枝。”刘向在整理图书时写成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别录》。其死后,其子刘歆继其业而终之,仿《别录》而成《七略》。由于此两书是第一次对战国至西汉学术文化的系统总结,故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把《七略》和《史记》并称为西汉最伟大的两部著作。先秦至西汉的许多著作都是刘向父子编定的。如《战国策》、《说苑》、《楚辞》、《山海经》、《晏子春秋》、《管子》等。
(5)其后历代政府均没有藏书官及藏书所,并对图书有整理。
2、历代文献的大量散佚
我国文献的散佚分为自然淘汰和人为散佚两种。人为散佚不可数计,现举其重大散佚者如下:
(1)秦始皇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宋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冗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书之书,制曰:可。” (2)西汉末年战乱:《隋书∙牛弘传》:“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宝图书,并从焚烬。”
(3)东汉末年战乱:《后汉书∙儒林传》:“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
(4)西晋末年惠怀之乱(惠帝、怀帝时期的战乱主要指八王之乱):《隋书∙经籍志序》:“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子遗。” (5)候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太平御览》卷619:“初候景来,既送东宫妓女,尚有数百人,景乃分给军士,夜于宫中置酒奏乐。忽闻火起,众遂惊散,东宫图籍数百厨,焚之皆尽。”《隋书∙经籍志》:“元帝克平候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 隋牛弘把以上五次重大图书损失称为“五厄”。 (6)隋末唐初:《隋书∙经籍志》:“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王世充),尽收其图
7
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至京师,行径砥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 (7)安史之乱:《旧唐书∙经籍志序》:“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
(8)黄巢起义:《旧唐书∙经籍志序》:“开成初,四部书至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及广明初,黄巢千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
(9)靖康之难:《宋史∙艺文志》:“迨夫靖康之难,而宣和馆阁之储,荡然靡遗。”金人掠走之书流传后世者极少。 (10)李自成起义: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二十六《黄氏千顷斋藏书记》:“„„岁积代累二百有余载,一旦突遭焚如,消沉于闯贼之一炬,内阁之书尽矣,而内府秘殿之藏如故也。煨烬之余,继以狼藉,举凡珠囊玉笈,丹书绿字,绨几之横陈,乙夜之进御者,用以汗牛马,制骆驼,蹈泥沙,藉粪土,求其化为飞尘,荡为烈焰而不可得,自丧乱以来,载籍之厄,未之有也。” (11)乾隆禁毁:“修《四库全书》设禁书(全毁、抽毁)而毁之,且毁及民间书。”
(12)嘉庆宫火:二年乾清宫火,殃及昭仁殿,中藏天禄琳琅四百余宋元抄校善本书荡然无存。 (13)太平天国起义: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之《四库全书》全毁,片纸无存。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流入市井,百姓以之包物品,幸丁申、丁丙兄弟抢救,方未遭全毁。甚至东南各省新旧文献大多被毁,以至世上无书可读。 (14)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圆:(文源阁《四库》及味腴书屋《四库全书荟要》等毁于一旦)。庚子事变(光绪26年庚子匚1900)清军及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使翰林院遭火。《永乐大典》各类档案,数以万计《四库全书》底本及“四库存目”原本遭焚。日本侵华战争(最严重的是轰炸重庆和上海<商务印书馆>)。文化大革命(无数文献、文物被毁,尤以家谱及民间文献被毁严重,史无前例)
二、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
1、周秦私家藏书概况:私人藏书约起于春秋,此时官学下移,百家开始争鸣。既藏前人之书,又藏自著之书。《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史记∙六国年表》:“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诗》、《书》之所以复赌,多藏人家。”
2、汉魏晋六朝的私人藏书:秦朝不许私人藏书,汉后私人可以藏书,比较大的藏书家如汉末蔡邕(《博物记》:“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年与(王)粲”)晋∙张华(《晋书∙张华传》:“天下奇秘,世所稀有者,悉在华所”)南齐∙沈麟士、梁∙任日方、北魏∙李业兴等。
3、唐宋私家藏书:唐代藏家多于前代,所藏数量亦然。著名的有李元嘉(《新唐书》本传:“聚书至万卷,又采碑文古迹,多得异本”),苏弁(新唐书本传:“聚书二万卷,手自仇定,当时称与秘府埒”)韦述、柳公绰等。宋代藏书家又多于唐代,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一载宋有藏书家68人,另附载50人,比较著名的有王钦若、司马光、叶梦得、晁公武、尤袤、陈振孙等。
4、元明私家藏书:元代著名的有赵孟頫、袁桷、倪瓒等;明代藏书家更多,著者如:叶盛(有《菉竹堂书目》),李开先、范钦(天阁)、黄虞稷(《千顷堂书目》)、
8
焦竑、毛晋(家有汲古阁,藏书达八万四千册)。 5、清代私家藏书:清人藏书家最多,著者如:钱谦益、钱曾(有《述古堂书目》)、朱彝尊、卢文弨、鲍廷博、黄丕烈等。
第五章文献的版本
一、“版本”释义
1、“版本”,最初指雕刻木板印刷的书本,所以前人常写作“板本”。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无此名称,雕版印刷术发明后,主要在宋代,人们开始使用此词,而且仅指雕版印本。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五代时冯道始奏清官镂《六经》板印行„„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可见宋人之“板本”单指雕版印本,与“写本”相对。 2、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版本”的含义发生变化。除指雕版印本外,还指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等。到了现在还指光盘等类的“电子版”等本。
二、版本类型
这里主要讲纸质本,甲骨、金、石、竹木、帛及电子版不及。纸质文献的版本主要有如下几种:
1、写本,又叫抄本,就是用手抄写的本子。 a、手稿本(作者的底稿,多改动)
b、清稿本(有作者亲自誉写的,但大都是清人誉清,有少量作者校改痕迹,往往有作者印鉴)
c、抄稿本(从稿本直接过录,仅次于稿本)
d、影钞本(即照底本影摹的本子,如毛晋等的影宋钞) e、抄本(即一般手写本) 2、刻本
a、从时代论分为唐五代刻本,宋刻本、元刻本、金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
b、从地域论分为蜀本、浙本、闽本;
c、从出资方论分为: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等。
3、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经过多版次印刷而成的版本。 4、活字本:活字印刷本。 5、石印本:(参教材)
6、批校本、题跋本:写本或印本,经人批注、校勘或写题跋即成为批校本或题跋本。
三、“善本”的界义
1、善本的两层含义:
(1)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书版本
a、时代要求:时代越早越好,如唐本胜宋本之贵。 b、稀见与否:稀见者善,孤本更贵。 (2)错误少,不残缺之本
此两个条件具其一可谓善本,兼具则善之善者。清人张之洞在《輶轩语》中说:
9
“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钞。”这里一、二指善本的后一条件,三指文物价值条件。 2、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 《诗毛氏传疏》清陈奂撰;《礼记集解》清孙希旦撰;《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论语集释》程树德;《论语译注》杨伯峻;《孟子正义》清焦循;《孟子译注》杨伯峻;《孝经郑注疏》皮锡瑞;《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荀子集解》清王先谦;《墨子间诂》清孙诒让;《庄子集解》王先谦;《楚辞补注》汉∙王逸注、宋∙洪光祖补注;《文选注》唐∙李善 四、版本鉴定(参教材)
第六章文献的校勘
一、文献讹误的类型及校勘的目的
1、文献讹误的类型
文献在传抄、刻印等过程中会出现错误。主要有如下错误类型: a、讹,即文字错误;
b、脱,即脱文,也叫夺文,就是漏掉文字;
c、衍,即衍文,就是多余的文字,由后人传写传刻时不小心混入或者重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 d、倒,即文字颠倒;
e、错乱,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2、校勘的目的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使上述讹误得到纠正。
二、校勘应具备的条件
1、主观条件:
校勘者须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能读懂古文。
a、要精通古代语言文字(文字、音韵、训诂、文法);
b、要具备古代文化知识(如天文、历法、地理沿革、职官制度、风俗等); c、要懂古书的行文习惯(繁体竖写、自古至左、大字单行写正文、小字双行写注文,遇到当朝帝王相关的语句要抬头等)。 2、客观条件。主要有:
a、手中要有尽可能多的异本,尤其是古善本书;
b、广求相关资料。如校《汉书》可利用《史记》的汉代资料;校《南史》可利用《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等; c、精研所校之书。(要熟悉内容,行文规律等)
三、校勘的主要方法
陈垣先生在校《元典章》时总结出校勘四法: 1、对校法:
“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2、本校法:
“即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扶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此法于未得组本或
10
别本以前,最宜用这。” 3、他校法:
即“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4、理校法:
即通过推理判断其正误,陈垣说:“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四、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的写法
校勘前言,必须说明本书有哪些传本,这些传本的源流如何,以何者为底本,何者为校本,何者为参校本。
一般说,底本,要是传本中讹误较少的本子。校本,则是较早的祖本,校本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对校勘结果的处理大体有两大源: 主张所有异同都罗列成校勘记,而原文不予改动,是非判断写在校勘记中; 选定底本后,对底本错误予以改正,但在校勘记中说明原作某字,现据何本或何理由予以改正,其余不能肯定是非的异文,也一律写入校记,供入参考。目前此法较通行,但不能代替前一种方法。 五、校书的态度:多闻阙疑
第七章文献目录
一、“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
1、“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他曾对古籍进行分类,并撰写了目录,即“书录”。每一书的“书录”大致包括: 目次(指篇名和次第,当时书用竹木简写成,每篇是单独编连的个体,各篇之间要排出顺序,否则容易颠倒); 校勘整理情况; 作者生平; ④内容评价。
2、清人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序》中说:目录学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具。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一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所以,要从事学术研究,应从目录学入手。
二、古籍分类
历代图书分类有一个发展过程,其过程大致如下: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分图书为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六略之前有《辑略》,为各篇之序,故他们实际将古籍进行了“六分法”。 刘宋时的王俭著《七志》(已佚)。对《七略》的分类体系有所发展,将古籍分为: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附道经、佛经)等七类,实为九类。 梁时阮孝绪著《七录》(已佚)。将古籍分为: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录、佛法录、仙道录等七类。
11
三国魏郑墨著《中经薄》,分类无可考。西晋荀勖因《中经》著《中经新薄》,将古籍分为四部:甲部(大体如经)、乙部(如子)、丙部(如史)、丁部(如集)。东晋李充著《晋元帝四部书目》,仍以甲、乙、丙、丁四部分类,但史部已前于子部;从此以后,四部分类逐渐被目录学家广泛应用(据考从南朝至隋有十多部目录以四分法分类),只不过还没有明用“经、史、子、集”者,到唐代修《隋书∙经籍志》时,方用此称呼。四部分类法到《四库全书总目》时达到顶峰。 当有图书馆的分类以西方图书分类法分类,但此不适用古书,故它与古分类法不能较优劣。
三、目录的主要内容
古典目录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1、书名 古书的命名方式: a、以通称为书名。《诗》、《书》等;
b、摘取书中的一二字为名。如《急就章》首句:“急就奇觚与众异”; c、以姓名为书名。如《孟子》、《荀子》等; d、以朝命名。如《汉书》等; e、以时间命名。《长庆集》等;
f、以地点命名。如《剑南诗稿》等; 同书异名与同名异书:
a、同书异名。如《国语》又名《春秋名传》、《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等; b、异书同名。如《后汉书》有六家,《晋书》有八家等。 2、篇卷
篇和卷都是古书数量单位,但篇与内容的起讫有密切的关系。如《史记》130篇;而卷,则从物质形态上划分竹木筒、帛书等都可以卷起来,所以以卷为单位。早期篇与卷基本一样,后来则往往不统一。一卷可包括若干篇。至于由卷子过渡到书册以后,篇、卷、册就更不统一了。一册可包括两三卷,一卷又可包括两三篇,有时分卷要照顾内容的起讫,所以卷有长有短,特殊时一卷仅一页。 3、撰人及朝代
书目记完书名,篇卷,就应记何时何人所撰。 4、版本
早期目录不太注重版本,到宋尤袤著《遂初堂书目》首著版本后,目录学家才逐渐著录版本。 5、提要 6、大小序
最早的目录是以“序”的形式出现的,余嘉锡《目录学发微》中说:“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及汉刘向、刘歆奉诏校书,撰为《七略》、《别录》,而其体裁遂以完备。”后来,“序”成为了完整目录的一个部分,有大序、有小序之分。 四、目录的类型
1、按目录的体例不同,可以分为:
a、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如《四库提要》;
b、部类之后无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如陈《直斋书录解题》;
12
c、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无解题者。如《汉书∙艺文志》; d、既无小序,又无解题者。如诸史《艺文志》。 2、按著录者和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如下类: (1)公藏目录 官府藏书目录始于《七略》、《别录》。其后每代均有,魏晋南北朝的公藏目录上已述,唐代的公藏目录有元行沖等《群书四部录》200卷,已佚。宋代公藏目录,北宋有王尧臣等《崇文总目》66卷,现存残本。南宋的有陈骙等《中兴馆阁书目》70卷,张攀等《续中兴馆阁书目》30卷,二书均佚。明代公藏书目有杨士奇《文渊阁书目》20卷。清代则有《天禄琳琅书目》1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民国时则有张允亮《故宫善本书目》3卷。新中国则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丛书综录》。 《群书四部录》和《古今书录》
a、唐玄宗开元时期,不仅政治、经济繁荣,图书编目工作也很发达。开元六年秘书监马怀素(主持修《丽正殿四库书录》)去世,玄宗命左散骑常侍元行冲接替其职。于开元九年,修成《群书四部录》200卷,此录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收书庞多而时间伧促,故质量较差,玄宗并不满意。史载:“《群书四部录》成,上之,学士无赏擢者”(21人)。此录在唐末五代时散佚。
b、毋煚曾参与《群书四部录》的编写工作,并且是主要的负责人之一,他对上录颇为不满意,说:“昔马谈作《史记》、班彪作《汉书》皆两叶而仅成;刘歆作《七略》、王俭作《七志》。逾二纪而方就,孰有四万卷目,二千部书名目。首尾三年便令终竟,欲求精悉,不其难乎?”于是对《群书四部录》进行加工,重新编成《古今书录》40卷。此录有总序、小序,各书纪有作者,按经、史、子、集四分,亦亡于唐五代时期。 《崇文总目》
宋仁宗景祐元年,因馆阁之书多有缺乱,于是命欧阳修等整理图书,仿照《群书四部录》的编撰工作。经过7年,编成《崇文总目》66卷,此录主要由欧氏撰写,有大序、小序,每书下有提要,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官修目录,可惜后代缺损,至明清时只剩下简目。 ④《四库全书总目》 a、修《四库全书》背景
过程:乾隆38年成立四库馆修四库全书。书籍来源:一是中央政府藏书;二是地方公私进献之书;三是《永乐大典》中辑录。各种书集中后,由工作人员分工作业:一是大学者在每书前写提要,并提出应刻、应抄、应存,或应全毁、应抽毁等意见;二是交给一般抄写人员抄写。四库全书共有八套,即“北四阁”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渊阁、录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文溯阁);“南阁”本(杨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另有翰林院底本。
b、乾隆命将各书前的提要汇成编,终成总目。由纪昀主编经十年之功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叫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共200卷,是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它分纪、史、子、集四部,有总序、小序和提要,提要精于考证,对我们“辨章学术,考綐源流”甚有作用。 c、后因《总目》庞大,又缩编为《四库简目》。 (2)私藏目录 私家藏书目录六朝时已有,史载任昉富有藏书,并有书目,但其目不传。传
13
于今昔有宋∙晃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为较早。明代的更多,如高儒《百川书志》、祁承業《澹生堂藏书目》等。清代则最为发达,著名的有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钱曾《述古堂书目》、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黄丕烈《百宋廛书录》、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翟鏞《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民国则有傅增湘《双鉴楼善本书目》、叶德辉《观古堂书目》等。 晃公武《郡斋读书志》
a、晃公武,祖籍河南人,父迁山东,靖康之难随父避乱蜀中,定居今乐山市。曾为井度的属官,井度罢官后将自己20多年收藏的50箱书全部赠于晃氏。 b、《郡斋读书志》的体例受到《崇文总目》的影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有总序、大序(每部之前),43小类中25类有小序,每书下都有提要,它是我国目前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有题解的私家目录。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a、陈振孙,号直斋,浙江人,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做官,后被调入京城,其在地方为官时即注意收集图书,罢官后乐此不疲,其一生大约有40多年在收藏图书,编写此目也花费了近20年,故此目质量很高。 b、陈氏藏书富可敌国,据说比南宋政府藏书都多。《直斋书录解题》仿《郡斋读书志》体例,虽未明标经、史、子、集四部,但实际著录是按此分类的,此录无大、小序,但每书都有解题,因此录所著录之书后世多亡佚,故其价值很高。《四库提要》云:“古之书不传于今者,得籍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籍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 c、《直斋书录解题》今无完本,现通行本乃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的22卷本(原本56卷)。 (3)史志目录 史志,主要指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以《汉书∙艺文志》为最早,其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其它正史则无之。 除正史艺文志外,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及其它清修《续通志》或《续文献通考》中的《艺文略》、《经籍考》等也属于史志目录。另外,地方志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亦为史志目录。如影响较大的孙治让著《温州经籍志》,这些地方志中的《经籍志》或《艺文志》记载一个地方的著述,可补正史之不足。还有,有些正史无志或志不全,后人作了增补,此即“补志”。如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清∙候康《补三国艺文志》等。 《汉书∙艺文志》 a、《汉志》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著作,也是第一部史志目录,它是班固根据刘歆的《七略》而写成。虽有变化,但基本维持了《七略》的面貌,其编写方法:首先是总序,论述校书编目的概况;次为分类著录书目,每类书目后有小序,考镜学术源流(P94始)。 b、《汉志》开辟了史志目录的先河,从此,史家纷纷著史志,其在目录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史志目录中,唯有《隋书∙经籍志》方可与之媲美。 ④《隋书∙经籍志》
此志是魏征等在修《隋书》时,以《隋大业正御书目录》等前代公藏书目为基础编成的,它实际是“五代史”(《北齐书》、《周书》、《梁书》、《陈书》、《隋书》)共同的经籍志,它是仅可与《汉志》媲美的史志。清人姚振宗在《隋书∙经籍志
14
考证》中说:“本志取资于《七录》,师资于《七略》,汉艺文之后,袁松山之书既亡,存于世者,唯是志为最古,其所收录亦最为宏富。自周秦、六国、汉魏六朝,迄于隋唐之际,上下千余年,网罗十几年,古人制作之遗胥在乎是。” (4)专科目录 经学目录:较重要的朱彝尊《经义考》300卷,每书注存、佚、缺,未见全录原书序跋,以及相关的评述文献,并附按语该书所引资料极博,但出处或未标明,同时所注存、佚等情况往往有误。 小学目录:清∙谢启昆《小学考》,胡云玉《雅学考》皆仿《经义考》之体例。 史部目录:章学诚《史籍考》(已佚),谢国桢《晚明史籍考》。 ④子部目录: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 ⑤集部目录: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 (5)特种目录 举要目录:张之洞《书目答问》。 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 禁毁目录:清∙姚觐元编《清代禁毁书目》。 ④辨伪目录:姚际恒《古今伪书考》。 ⑤其它: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
第八章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一、辑佚
1、古书亡佚之多及其原因
(1)近人聂崇岐《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序》:“总上述二十种艺文志所著录之典籍,自先秦以迄清末,其有名可稽考者,盖不下四万余种,然求其存于今者,恐已不及半数。”由此可见,古书之佚之多,现以《汉书∙艺文志》为例进行考察。《汉书∙艺文志》据刘歆《七略》编成,反映的是西汉藏书面貌,近人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于每一种书都分别标明“存”、“亡”、“残”、“疑”,《汉志》著录的596家,顾实明确标明“存”的只有29家,不到5%,另有注“残”的43家,合起来仅得72家,只占12%,故《汉志》著录各书今已十不存一。由此可见,今日所见古籍只是保存下来的小部分。 (2)古籍之佚的原因主要有: 兵火 自然淘汰
例如,唐初重修《晋书》前,史载有18家《晋书》,但唐官修《晋书》行世后,其它各家因不受重视而被遂渐淘汰。 (3)《四库提要》曾言:“古书亡佚,愈远愈稀,片羽吉光,弥足珍贵。”故辑佚工作十分重要。
2、前人辑佚的成绩
(1)辑佚始于何时尚难定论,但宋人已有人从事此工作。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八:“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中有《跋慎汉公所藏相鹤经后》云:‘按《隋纪籍志》、《唐艺文志》、《相鹤经》皆卷,今完书逸矣。特马总《意林》及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钞出大略,今真静陈尊师<北宋道士陈景元>所书即此也„„’据此,则辑佚之书当以此经为鼻祖”,从这段话可知,北宋已有人进行辑佚工作。另,章学诚《校雠通义》认为南宋王应麟乃辑佚最早者。总之,宋人已有辑佚古
15
籍者则无可怀疑。
(2)在辑佚方面贡献最大的还是清人。
a、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书籍,著名的有:《元和姓纂》、《旧圣代史》、《直斋书录解题》等; b、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c、黄奭(shi)《黄氏逸书考》;
d、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e、王漠《汉唐地理书钞》;
f、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 (3)近人有:鲁迅《古小说钩沉》、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3、辑佚的方法
辑佚的主要任务是把佚文找全,尽可能按原书的顺序纂好。佚文到何处辑,主要有: a、古注 b、类书
c、小学书。如《原本玉篇》、《一切经音义》、《经典释文》等; d、其它汉魏六朝隋唐古书。如《文选》、《乐府诗集》等。
二、辨伪
1、什么叫伪书
所谓伪书,即一书的公认著者及时代并非此书的真正著者及时代,此即伪书。如《神农本草经》传为上古神农作,《黄帝内经》传为黄帝作等,皆伪。 2、古人作伪的动机
作伪有有意为之者,有无意为之者。有意为之者,即有动机问题,其动机主要有以下六点:
a、传道:主要想将自己的思想流传于世,借古名人以自重; b、射利:《北史∙刘炫传》:“时牛弘奏购求天下遗逸之书,炫遂伪造书百余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此种现象因传版印刷后更盛;
c、炫名:此乃窃取他人成果署已名。如《化书》,旧名《齐兵子》,题南唐宋齐兵撰,《四库提要》引宋代陈景元:“谭峭景升,在终南著《化书》,因游三茅,历建康,见齐丘有道骨,因以援之„„齐丘遂奇为已有而序之。” d、争胜:有的学者为在学术上压倒别人,伪造证据。如魏∙王肃为与郑玄争胜,伪造《孔子家语》;
e、逃禁:由于政治原因,怕被禁而改作者;
f 、避嫌:有些作品内容不为正统观念所容,作者怕将来影响自己的声誉,而伪枉他人。
3、作伪的主要手段 主要有:
a、作者假托他人;
b、后人改题著者,此指书流传一段时期后被改;
c、割去序跋,割去原有序跋冒充古本者在版本学上不胜枚举,这是书商伪造旧本的重要手段;
d、伪撰序跋,此手段与割序跋相互补充,有时单用,有时共用;
16
e、沿袭旧各而作新书; f、节采某书,更易新名; g、缀合群书,造为新编; h、变乱旧倒,以充新编;
i、自著自注,即自己伪造古书,又自为作注。 4、我国辨伪的历史
a、我国古籍辨伪工作,见诸记载的中,以西汉成帝时辨张霸所上《百两尚书》为较早。《汉书∙儒林传》:“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菜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传》、《书序》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求其故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之非是。”此校书者,当为刘向。刘向、刘歆父子在校理图书时,分辨出大量伪书。刘氏父子之后,东汉又有不少学者从事之。如班固(辨东方朔之作品,其提出的“从旧志不著录而定其伪或疑其伪”之辨伪方法甚有影响),马融(辨当时流传的《泰誓》之伪,从古书佚文不见于今本来辨伪的角度辨伪,为后世所传),郑玄(辨《礼记∙月令》开创从典章制度辨伪的方法),赵岐(辨《孟子》发现《外书》四篇为伪)等。 b、两晋至隋,佛门高僧辨识伪经使古籍辨伪出现新局面。东晋道安《综理众经目录》有“疑经录”一门,使辨伪在目录学中确立了地位,僧祐还第一次提出辨伪理论,此期著名的辨伪学者有刘勰、颜之推等。唐代辨伪更趋自觉,其最有影响者,前有高僧道世、智昇,史学家刘知几,后有柳宗元。
c、宋人辨伪,较唐人进步,其特点有三:一是参与此事者多;二是被辨出或被怀疑的书多;三是方法有重大改进。首开此风的是欧阳修(《易童子问》中首辨《十翼》非孔子作)此后有朱熹、晃公武、陈振孙等。
d、元人辨伪成绩不大,但亦有名家。如吴澄、宋濂(宋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辨群书之伪的专著《诸子辨》)。明代的辨伪工作在元代的基础上更进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梅鷟(zhuo)《尚书考异》等。 e、清代达到辨伪高峰,其特点有二:一是考证精密;二是成果丰硕,大家辈出,著名者有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惠栋《古文尚书考》、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四库全书总目》既是目录学之大成著作,也是辨伪学之大成著作。 f、晚近的辨伪名家有:王国维、张心澂的《伪书通考》。 5、辨识伪书的方法
第九章类书与丛书
一、类书
1、何谓类书
类书是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四库总目》:“兼收四部,而实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 类书与丛书的不同:丛书是将整部书整部书地排列在一起,分类也罢,不分类也罢,原书完好,不予分割。类书则不如此,其相似之处在于对原文一般不作改动。 类书与百科全书的不同在于: a、包罗百科 b、分门别类
其重大不同则在百科全书不是抄集,而是综合归纳成词条;类书属于编辑,百科
17
全书属著述。
2、类书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类书的起源很早。汉代《淮南子∙内外篇》已可以说为后世类书之锥形,我国第一部类书是《皇览》,它是由魏文帝曹丕令诸儒撰定,它开创了我国类书的编纂体例,被誉为“千古类书的权舆”。
到了南北朝,类书的编辑开始盛行。自王公贵族至一般士大夫阶层,竞相编纂类书,其中梁高祖命徐勉等编的《华林遍略》700卷和北齐祖王廷编的《修文殿御览》360卷,是其中较著者。
隋唐时代,类书有了较大发展,有官修的,也有私修的;有大部头的,也有小部头的;比较著名的有隋∙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徐坚等编的《初学记》等。
宋代类书得到空前的发展,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都超过前代,这时以宋初四大类书最为有名: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元代类书远不如宋代,到了明代,类书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另外,还有各种仿唐宋的类书出现,清代的类书编纂达到了极盛,出现了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另外,还有《渊鉴类函》、《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 3、类书的作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查找词藻典故和诗词文句的出处。常用的有《佩文韵府》、《骈字类编》、《艺文类聚》、《初学记》、《古今图书集成》等。
b、查找史实和事物典故。常用的有《册府元龟》、《玉海》、《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c、辑佚和校勘古籍。常用的有《艺文类聚》、 《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永乐大典》等。 4、常用类书举要 a、《北堂书钞》
唐∙虞世南编。此书为虞氏任隋秘书郎时所辑,成书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北堂是秘书省后堂,虞氏于后堂摘录群书中名言佳句,以借时人作文时采集词藻之用,故称“北堂书钞”。 《北堂书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类书,全书160卷,分为19部,共852类。类下先摘引词句作标题,标题下再征引古籍文句,所引文句首尾不够完备,有的还不注出处。但由于它成书较早,记载了隋以前的一些可贵资料,对于我们辑佚古书,校勘史籍有一定的作用。 b、《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编。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共727类。每类史实居前,诗文列于后,本书征引古籍1400多种,所引皆隋以前遗文秘籍,至今十九不传,故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诗文典故和文献资料,颇有学术价值。此外,它按类相从的体例,甚便查检。对后代类书的编排影响很大,晚出的类书皆仿此体例。 c、《初学记》
唐∙徐坚等编。此书是唐玄宗为其子作文时便于查检词藻典故而命徐坚等编就,故名“初学记”,共30卷。本书卷帙不大,但采摘皆隋以前古籍,且选材谨严,颇有价值。《四库提要》:“在唐人类书中,博不及《艺文类聚》,而精则胜之。”
18
d、《太平御览》 宋∙李昉等编。此书是宋代一部综合性类书,初名《太平编类》(又曰《太平总类》)。宋太宗为显示自己好学,命每天进呈三卷,一年阅毕,遂诏改名《太平御览》,全书1000卷,约500万字,本书征引极为浩博,大大超过以前类书,保存了大量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料,所引古籍今存者十不一二,且引书比较完备,多整篇整段的文字。宋以来历史学家多用以考订史传,但此书大多抄袭以前类书,非尽出原本,校订欠精详,其中颇有以讹传之处。
e、《永乐大典》 明∙解缙等编。《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内容最博,卷帙最大的一部类书。先是永乐元年至二年解缙编出初稿,取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认为不完善,复令重修,参加者多达2169人,永乐六年成书,并改今名,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三亿七千多万字,编得不够精,但其可贵之处在于收罗宏富。元以前之佚文秘典多赖以保存,可佚辑佚或校勘之用,清修四库全书时从中辑佚出500多种书。 f、《古今图书集成》
清∙陈梦雷、蒋廷锡等编。这是我国现存最大,收罗最广博,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类书,外国人称之为“康熙百科全书”。全书10000卷、一亿六千多万字、六个汇编、32典。此书检索甚便,但资料大多转录自其它类书,而且有任意删节、割裂原文以及错字、漏字等病,引用时要注意核对原文。
二、丛书
1、什么是丛书 丛是丛聚之义,丛书指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 2、丛书的起源与功用
“丛书”之名起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但那是文集,不是丛书。一般认为真正的丛书起于南宋∙俞鼎孙、俞经《儒学警语》,此书罕传,少有人知。至1922年经刊印后才为世人所知,这部丛书共收了六部宋人著作:汪应辰《石林燕语辨》10卷、程大昌《演繁露》6卷、马永卿《懒真子录》5卷、程大昌《考古编》10卷、陈善《扪風新话》8卷、俞成《萤雪丛说》2卷。 后来有南宋左圭《百川学海》,此丛书共收唐宋人著作100种,179卷。到明代,丛书开始增多,清代则更多,举不胜举,一直沿至当代。
我国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图书,到明清时期绝大部分都被收入丛书。目前流传的版本也多以丛书本为多,明清时的图书虽也较多单刻本,但丛书本也很多。因此,丛书是我们查找古籍文献的必须熟知的文献。丛书在保存一些篇幅较小的图书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如不收入丛书,许多小篇幅的书可能早就亡佚了。 丛书可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上面讲到丛书的起源一般指综合性丛书而言,因为综合性丛书更具典型性。专科性丛书则起源很早,最早的丛书恐怕要推“六经”,此一名称早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到宋代形成“十三经”,这些都完全具备“丛书”的特征。因此,专科性丛书起源甚早。 史书在三时即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称“三史”,后《东观汉记》失传,又加上《后汉书》称“三史”。唐科举考试设“三史科”,可知这已成一组文
19
献,唐代修“五代史”,包括《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结果五代史的志最后成,都放到《隋书》里,其他四史无志。宋代形成“十七史”,明代形成“二十一史”,清代成“二十四史”,近代又成“二十五史”,这都是完全意义上的丛书。 3、丛书举要
我国明清及近代丛书数量极大。《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古籍丛书2797种(其中翻译过来的西学丛书没有收录)作为《丛书综录》续编的《中国丛书广录》,著录丛书3279种,合计6076种,这都限于古籍丛书,近现代又出现了不少丛书。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民国丛书》等,部头都很大,现举若干重要丛书为例简要介绍如下。 a、《说郛》100卷,元∙陶宗仪编。此书原包括一千多种图书,各书大多不全录,仅摘取一部分,但其中多罕见之书。明代时已散佚了30卷,后代屡有增补,但仍非全书,不过大体与原书接近。 b、《历代小史》106卷,收书106种,明∙李栻(shi)编。收历代杂史,笔记居多。 c、《汉魏丛书》251卷,收书38种,明∙程荣编。收汉魏晋南北朝经籍11种、史籍4种、子籍23种,清人校汉魏六朝古籍,往往以是书为底本。 d、《津逮秘书》748卷,收书141种,明∙毛晋编。收汉魏至宋元四部书籍,影响较大。 e、《四库全书》分文渊阁本、文溯阁本、文津阁本、文澜阁本、文源阁本、文汇阁本、文宗阁本,还有一底本。 f、《抱经堂丛书》275卷,1918种书,清∙卢文弨(chao)编。皆经卢氏校定,以精博著称,对后世影响较大。 g、《知不足斋丛书》781卷,207种书,清∙鲍廷博编。这部大丛书所据底本多旧抄旧刻及名家校本,久为世重。 h、《经训堂丛书》168卷,22种,清∙毕沅编。多毕氏精校精注及自撰之书,兼有洪亮吉、孙星衍等名家助校,久为世重。 i、《平津馆丛书》254卷,43种,清∙孙星衍编。多孙氏精校精注及辑佚自著之书,又有影刻宋元本书,在丛书中以善本著称。 j、《士礼居丛书》194卷,19种,清∙黄丕烈编。黄氏藏书本,且多宋元本。此丛书取为底本者往往军秘,且所附校刊纪,多出顾广圻(qi)手,极为世重。 k、《四部丛刊》350种,《续编》81种、《三编》73种,张元济编。商务印书馆新印,1919年《初编》出版、1934年《续编》出版、1936年《三编》出版,汇集四部要籍,宋元明刊善本及旧抄名校本新印,为新印善本丛书之最负盛名者。 l、《丛书集成初编》4170种,4000册,王云五主编,1935—1937,商务印书馆排印新印本。该丛书择宋代至清代重要丛书一百部,去其重复、重新分类编排而成,已出3467册,到1985年起中华书局用商务本新印,将未出者亦补齐,共4000册。此系特大丛书,较常用,然断句,排校不无讹误。近又有上海书店编《丛书集成续编》新印本。 m、《四部备要》11983卷,336种,中华书局编。1920—1936排印,收实用四部要籍,多清人精校注本。 n、《四库全书存目丛书》4580种,季羡林主编。收四库存目之现存者,选其善本新印。 o、《续修四库全书》5123种,顾廷龙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
20
新印本,收乾隆以来至民国间著述,乾隆以前《四库》未收者亦广为收罗。 p、其它如《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国方志丛书》等,都很重要。
第十章地方志与家谱
一、地方志
地方行政区域的历史,就是地方志。宋元以来的地方志一般是史、地结合,地方志的容量大大超过正史,是我们研究历史、地理、特产、风俗等重要的资料。 1、地方志的产生
《周礼》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此二史即地方史,可冗周代即有地方史。秦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这种格局使中央要了解各地情况,容易命令各地行政长官整理上报,为地方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
西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记述各地区的户口、山川、关塞、祠庙、物产等,虽记载范围限于地理,较少涉及人文(人文载于纪、传、表,其它志中分别叙述),但对后来地方志中地理部分的编写有很大影响。晋代挚虞《畿服志》除记地理外,还记“先贤旧好”,被认为是地理书兼记人文的开创者。 专记一地地理的书籍。东汉有王褒《云阳记》(今陕西三原)、李尤《蜀记》、陈术《益州记》(四川)是较早专记一地地理书,志专记一地地理的还有图文结合的“图经”。如东汉的《巴郡图经》,隋唐时各地皆有“图经”。 专记一地人物的。如东汉刘秀下令编的《南阳风俗传》、又有《巴蜀耆旧传》、三国时有《汝南先贤传》。
专记一地历史的。有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等,此书兼记地理、编年史、人物传记,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北宋初太平兴国年间乐史的《太平寰宇记》200卷,是全国地理总志,但增设姓氏、人物、风俗等类,并且由人物扩充到官爵、诗词、杂事,确立了地理、历史、人物、艺文相结合的体例。《四库提要》说:“后来方志必列入人物、艺文者,其体皆始于乐史。”其它如宋敏求(北宋人)《长安志》、《河南志》等。明清时期方志大增,乃古之方志全盛期。 2、历代地方志的数量
宋代是“图经”向“志”过渡的阶段,但“图经”都基本亡佚。以“志”名书者,北宋20余种,南宋则200余种,两宋现存者20余种。 元代可考者200余种,存者仅10余种。
清代乃方志发展的高峰,据统计现存清方志多达5000余种。清代除政府修方志外,还有不少著名的学者主持或以与此事。
民国处于动荡时期,方志亦有1500余种,而且也有不少知名者参与之。 建国后,成立国家地方志小组,地方志的修撰亦盛。 3、地方志的种类
a、总志:以全国为著录对象。如《元和郡县图志》(唐代)、《太平寰宇记》(宋)、《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 b、省志:明清以来各省修有通志。如《浙江通志》、《山东通志》等。 c、府志:明清时府隶属于省。如《兖州府志》(明)、《宁波府志》(清)。 d、州志:州有直隶州,省辖管,另有散州,府辖管。 e、厅志:清代边远地区没厅,直隶厅省辖,散厅府辖。
21
f、县志:
g、乡镇志:此类数量不多
h、都邑志:以一个城市为对象的志书。 i、卫所志:明代军事编制单位有“卫”(5600人为卫),卫下有千户所(1200人),百户所(120人)。
j、边关志:如《山海关志》。
k、土司志:明清时,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有当地头人世袭的土知州、土知县等管辖当地,叫土司。如《白山司志》。 l、盐井志:元代如设官管盐井,明清时兼管地方行政。 m、专志:专门性地方志书。如《西湖志》、《邓尉圣恩寺志》等。 4、地方志的用途
a、政治作用。因地方志是了解各地情况的重要依据(经济物产、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山川形胜皆知可资于治)。 b、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c、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资料。 d、历史资料的渊薮。地方志是地方性的百科全书,无所不包,故多历史资料。
二、家谱
1、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家谱”又叫“族谱”、“宗谱”、“世谱”、“家牒”或单称“谱”,皇帝家谱叫“玉牒”。
家谱的中心内容是记世系,以男子为主干。按照血缘关系,先父后子,先兄后弟,依次排列。妇女附于男子;女儿附于父亲;妻子附于丈夫。一般只记男子的名字,妇女不记名。
家谱应起源于父系社会,尤其是帝位禅让制度世袭代替后,世系就十分重要。《世本》即帝王等贵族的谱系,它记载了黄帝以下至春秋时期帝王、诸候、卿大夫的世系谱(内容为世系、谥号、名、号等),这就是早期的族谱。 早期族谱由四家修纂。早期族谱主要是帝王诸候世谱,目的在于保证帝王、诸候、卿大夫社会地位的传承。整个汉魏六朝时期,谱牒皆由官方修纂,这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这一时期亦有少数私人家谱,但不可与官谱比。
到了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但仍实行官修谱,但此时的谱政治意义不太,主要是为了提高李氏家族的社会地位而已(李渊门望不高)。宋代以后,家谱由官修为主变为私修为主,除玉牒外,其他谱不由官修。
宋代对谱牒学发展有贡献的是欧阳修和苏洵。欧阳修有《欧阳氏谱图》(包括谱图序、谱图、传记、谱例(图即表格))、苏洵有《苏氏族谱》,明清修谱已很普遍,大体仿欧式。 2、家谱的内容
a、世系,又称世表。实际是血缘关系图。
b、世系录,是对世系表中每个人简历的记录。不单独列出,而是与世系融为一体,一般包括所出(是谁之子)及排行、字、号、科第、官历、封赏、生卒年月日时,娶某官某地某人女,生卒年月日时,继娶妾、葬所、子几人、女几人,娶嫁情况。
c、谱序,有旧序、新序、跋。能使我们了解家谱历次修纂情况及此次修谱经过。
22
d、思荣录,记历代皇帝对家族或某成员的褒奖。主要是诰命、敕书、御别碑文、匾额等,多在卷首。 e、谱例。修谱凡例。
f、像赞。始祖及显达者有像及赞,在卷首。 g、图。祖庙、祖坟、祠堂、住宅等绘有图。
h、传志。家族中重要人物有专门的传、墓志、墓表等。 i、诵芬录。外人为家族中人物题诗、作词、赠文、通信。
j、懿行录。妇女中有懿言嘉行者之传记、寿序及外人投增诗、词等。 k、宗规家训。
l、文献。本族著述、诗文、目录等。 m、修谱人员。
n、领谱字号。家谱是分房领收的,都有编号,以一个字代替,谱之字号。3、家谱的价值 a、人物传记资料 b、诗文资料 c、人口资料 d、移民史资料
e、研究宗族制的史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