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与发展
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
王新颖1,娄艳丽2
(1.湖北文理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2.襄州区教体局 天润小学,湖北 襄阳 441000)
[摘要]随着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的深入,研究探索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推进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和长远指导意义。通过对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现状进行科学分析,探究了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深入推进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目前,人类正由工业社会快速的向知识型社会转变,创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凸显,甚至于起着决定性作用。创新型城市是依靠各种创新要素在城市区间的有效汇聚、融合,使得城市实现新知识的广泛应用和新技术的根本突破,从而改变城市发展的模式,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单纯的依靠城市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弊端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都更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2013年4月19日,襄阳市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襄阳市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照《湖北省襄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经过几年的试点建设,襄阳市已经基本达到试点方案提出的阶段目标。2016年,襄阳市生产总值达到3694.5亿元,经济总量也跃升至全国第56位。现已形成“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格局,襄阳市的汽车产业和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2016年分别实现产值2160.3亿元、2277.3亿元、1034.2亿元、650.3亿元、496.8亿元、265.5亿元、15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9.9%、11.4%、10.2%、9.3%、11.3%、21.5%。2017年6月,科技部对襄阳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进行了评估,并给予较高评价。为了更好的推进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我们有必要对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研究深入推进的对策。
专家3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11人;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32万名,在校大学生人数突破5万人。2016年,襄阳市共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90项,专利申请量为8829件,专利授权量为263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028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86件。新增注册商标2353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12660件,中国驰名商标产品数48件,著名商标287件,地理标志商标39件。近年来,襄阳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2011年,襄阳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还仅仅有2.4亿元,而 2016年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已经快速达到115亿元,成功迈入百亿元关口,如图1所示。
图1 2011~2015年襄阳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2.2 企业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襄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日益增长并保持较快增速,截至目前,研发经费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4%。近年来,随着优惠政策加大和襄阳市投资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襄阳落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1年的82家快速增长到2016年的346家,如图2所示。2.3 产业结构比例渐趋合理
襄阳市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11年的13.7:57.1:29.2调整为2016年的11.7:55.4:32.9,产业结构比例渐趋合理;2016年,襄阳市高新技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了3801.1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13.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更是达到了58.2%;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也达到了14.4%。
2 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2.1 创新投入高速增长,成效显著
近年来,襄阳市不断加大在创新领域的投入力度。2015年,襄阳市的R&D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40%,科技支出占全市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已达到3.45%。在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襄阳市成功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两院”院士7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人、国家“万人计划”
[收稿日期] 2019-04-09
[基金项目]襄阳市科技研究与开发项目(课题名称:襄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分析及深入推进对策研究)。[作者简介]王新颖(1976—),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通讯作者]娄艳丽(1982—),女,山东日照人,中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科技管理。
-283-
城乡建设与发展
图2 2011~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家数(家)
2.4 创新服务意识增强,全民科学素质比例稳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襄阳市政府的创新服务意识大大增强。目前,电视综合覆盖率近乎全覆盖,全市设有公告图书馆8个,藏书量共计1711千册。襄阳市的全民科学素质比例从2012年的约3.27%提升到的2016年的6.7%,实现逐年稳步增长,如图3所示。
图3 2012~2016年全民科学素质比例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科技创新资源比较缺乏
和省会城市武汉相比,襄阳市的地方高等院校数量太少,只有5家,二本院校现只有湖北文理学院1家,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尚存在较大缺口,原创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不足,对襄阳市本地的科技创新支撑力度不大。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规模小
由于历史原因,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和航空装备制造两个行业,而其它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则相对较低,发展严重的不均衡。新能源、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类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占比偏小,在全国还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撑力度偏小。
-28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11期(总第463期)
3.3 科技投融资体系还不完善
由于财政有限,襄阳市政府对创新的投入力度仍然不足,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也十分有限。而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在襄阳还没有形成,企业通过市场获得研发资金的能力有限。受地域和文化的影响,襄阳市的研发意识依然薄弱,有钱买房而没钱研发的情况较为普遍,企业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
4 对策建议
4.1 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依托襄阳自贸区优势,进一步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创新型产业到襄阳落户。进一步加强对襄阳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襄阳市创新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出台更多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来襄阳工作,保障来襄阳的高科技人才人住有其屋,病有保障,幼有学上,让他们安心科研,增强科技人才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4.2 培育、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快速发展
加大科研投入,简政放权,进一步做大做强襄阳市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襄阳软件园、深圳工业园和高新工业园,吸引全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襄阳安家落户,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更多的专项优惠政策,比如政府和企业按照1:1的比例拨付研发经费等,促进襄阳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快速高质量发展。4.3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大对科技工作人员的创新激励力度,让科技工作人员没有经济之忧;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让科技工作人员没有产权之忧,激发他们的创新动能。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融合力度,让高校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创新。允许科技人才以多种方式入股成立创新型股份制企业,大力支持创新。
[参考文献]
[1] 周晴,王洋.国际科技创新园区建设的经验借鉴及对广州的启示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7):255-256.
[2] 程春生.以科技创新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5(19):12-13.
[3] 张岩.创新理论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
社,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