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卷第3期 2010年5月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 Xuzho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ocil Sciaences Edition Vo1.36,No.3 Mav.2010 龚自珍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简论 张 强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淮阴223300) [关键词] 龚自珍;经学;鸦片战争;己亥杂诗 [摘要] 龚自珍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自幼接受外公段玉裁的严格训练。段玉裁是乾嘉学派的代表 人物,精通经史子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给龚自珍以深刻影响。此外,龚自珍与有识之士魏源、包世臣、何绍基 等多有交往。28岁时,龚自珍拜今文经学家刘逢禄为师,以此为转折点,龚自珍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从而奠 定了他以经学倡言社会改革的思想基础。面对鸦片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龚自珍走在时代的前列,提出了挽 救社会危机的方案。这一方案尽管只是从经学中寻求医治中国的药方,没能在充分研究西方的基础上提出社 会变革的方案,然而却率先喊出了要求变革的时代呼声。龚自珍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 是中国近代文学和启蒙主义文学的第一位诗人。其文学创作有两个基本倾向:一是直抒胸臆,一是曲折己意。 他善于捕捉不同的意象或物象来表达高远的政治理想,在这一过程中,经过诗人的反复皴染,一些看似平常的 物象往往生发出象征性的意义。如在诗歌创作中,龚自珍特意强调了入世进取精神的“剑气”和不甘寂寞及 冷遇的“箫心”这两个意象。龚自珍的诗词文都有追求奇崛的特点,其摄物取象往往给人以新奇之感。他的 诗歌给刻意模仿晚唐、推崇宋诗的晚清诗坛吹进了一股清风。当众人以模仿晚唐、雄崇宋诗为荣时,龚自珍却 能全面地吸收中国古代文学的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425(2010)05-0040-06 1840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将中国带人了 近代。从这时起,一个“天朝大国”开始走向沉 沦。然而,一个曾用“四大发明”改变世界进程的 民族怎能自甘落伍呢?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龚 自珍率先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龚自珍《己 亥杂诗》)的呐喊。这一呐喊集中体现了一代先 行者对民族危机的清醒认识。放眼世界,当我们 赞赏那些抵御洋枪大炮的英雄时,同时也要记住 那些发现危机的思想先行者。客观地讲,启蒙思 想家龚自珍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次子,龚裎身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的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龚裎身与龚敬身为同 胞兄弟,因龚敬身无后,龚丽正遂过继给龚敬身。 龚敬身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的进士,早年任 吏部稽勋司员外郎,后出知云南楚雄府,在地方上 极有政声。此外,龚自珍的叔父龚守正为清嘉庆 七年(1802)的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不难想象, 出生在这样的官宦家庭,龚自珍自幼接受的教育 自然是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进而言之,在这样的 环境熏陶和影响下,龚自珍在苦读与参加科举的 同时,有机会接触到朝野内外不同的人物。如嘉 庆十九年(1814),龚丽正任徽州知府时主持重修 《徽州府志》,23岁的龚自珍参与到徽州文献的搜 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其问,与徽州的官宦及社会贤 达名流多有交往。道光二年(1822),31岁的龚自 珍应会试落第后,与著名文士魏源、包世臣、何绍 、龚自珍的生平与经学 龚自珍(1792—1841),乳名阿珍,初名自逻, 又名自珍,初字尔玉;后更名易简、巩祚,又字琢 人、伯定;自号定盒,又号羽王岑山民,浙江仁和(今 杭州)人。龚自珍出生于杭州望族,父亲龚丽正 为嘉庆元年(1796)进士,曾任京官,后任江南苏 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龚丽正是龚裾身的 基等交游,并参加了陈沆设立的五簋会。道光三 年(1823),龚自珍赴京参加会试,因叔父龚守正 [收稿日期]2010-01-22 [作者简介]张强,男,江苏沭阳人,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任会试同考官,避嫌未试,于是与谢阶树、陈沆等 交游,并与在京的名士举行诗会,一同纪念宋代大 诗人欧阳修的生日。在其交往中,龚自珍与一批 下,以“心性”阐释经学,提倡“格物致知”,使经学 饱学之士或切磋学问,或关注现实,这些都对龚自 珍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也许是上苍太看重龚自珍了,赐给他一个令 人羡慕的读书环境和有很高文化修养的家庭。具 堕入了理学化的泥潭,进而成为束缚思想的缰绳。 质言之,程朱理学对经学的反动,使经学丧失了解 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乾嘉以后,一批经学家以恢 复汉代经学传统为己任,对程朱理学进行了严肃 的批判。乾嘉学派批判程朱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 了反对将经学僵死化的做法,是为了重新确认六 体地讲,祖父龚敬身著有《桂隐山房遗稿》,生祖 父龚裎身著有《吟腥山房诗》。父亲龚丽正是著 经为先王政典、为统治大法的思想。通过师从刘 逢禄,龚自珍确立了经学为经世致用之学的思想, 名的学者,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 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著作;母亲段驯是著名 小学家段玉裁的女儿,知书达礼,著有《绿华吟榭 诗草》等。龚自珍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如8 岁时,龚丽正曾亲自教龚自珍读《登科录》和《昭 明文选》。又如,吴伟业的诗歌、方舟的文章是举 子们追捧的对象。当许多蒙童还搞不清楚吴伟 业、方舟在文坛上的地位时,龚自珍已于“慈母帐 外灯前诵之”(《三别好诗序》)。通过阅读,年仅 10岁的龚自珍已能从事诗歌的写作,并与其母唱 和。更重要的是,龚自珍在少年时代还接受了外 公段玉裁的严格训练。段玉裁是乾嘉学派的代表 人物,精通经史子集,著有《说文解字注》。不过, 如果仅仅把乾嘉学派的学术成就说成是小学,那 将是天大的错误。乾嘉学派的最大功绩是以考 据、训诂等为手段,在反对程朱理学的过程中,主 张恢复汉代经学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段玉裁曾 语重心长地对龚自珍说:“努力为名儒,为名臣, 勿愿为名士。”…在段玉裁的亲自教导下,龚自珍 对经学为经世致用之学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以 此缘故,28岁的龚自珍拜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刘逢 禄为师,开始了研习《公羊春秋》学的历程。 刘逢禄是一代大儒,在《公羊春秋》学方面极 有心得。以师从刘逢禄为转折点,龚自珍的思想 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在《杂诗,己卯自春徂夏, 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其六中写道:“昨日相逢 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 东京卖饼家。”刘逢禄的教诲使龚自珍如沐春风。 在这中间,龚自珍为得到《公羊春秋》学的真谛而 欣喜若狂,并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这一学问之中。 “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在这两句 诗中,龚自珍通过反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否 定。也就是说,通过师从刘逢禄,《公羊春秋》学 开始成为龚自珍批判现实、主张社会变革的思想 武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因为经学发展 到宋代,在理学家程朱(程颢、程颐、朱熹)的倡导 并且完全把思想立场移到了《公羊春秋》学方面。 这一时期,龚自珍把研习《公羊春秋》学时获取的 心得贯穿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并运用《公羊春 秋》学的思想精髓来解决现实问题。如针对西方 列强不断地侵扰西北边疆,龚自珍写下了《西域 置行省议》一文,以此来探讨解除西北边疆免受 列强侵扰的途径。又如为了维护六经思想精髓的 崇高性,龚自珍写下了《五经大义终始答问》、《春 秋决事比答问》等著作,针锋相对地从理论上和 现实中批驳抱残守阙的腐儒。追溯龚自珍思想变 化的轨迹,应该说,是段玉裁给龚自珍灌输了经学 为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刘逢禄为龚自珍思想发生 重大转变奠定了基础,是《公羊春秋》学给龚自珍 提供了要求变革的思想武库。 从另一个层面看,当龚自珍痴迷于《公羊春 秋》学的时候,他对《公羊春秋》刻意宣扬谶纬灾 异的做法又是有微辞的。如针对汉代经学家提出 的《春秋》“决狱”说,他将其放大为“决事”,至于 如何“决事”,他通过引援古事论述现实政治取法 于《公羊春秋》学的重要性。他指出:“《春秋》当 兴王,假立是吏而作。今律,有部议,有部拟,有阁 臣票双签、票三签,有恩旨缓决,皆本《春秋》立文 者也;先原奏,后旨意,两者具,然后狱具。作者 日:是亦吾所为测《春秋》也。”L2 结合《春秋决事 比答问》系列文章的中心观点来考察“测《春秋》” 语的含义,应该说,龚自珍所关心的《公羊春 秋》学是经世致用之学,是坚决反对以谶纬灾异 附会《公羊春秋》的。进而言之,经过龚自珍的阐 释,《公羊春秋》不但还原成一部有着丰富思想的 历史著作,而且寓于其中的历史观还成了龚自珍 批判现实、为现实服务的思想武器。 岁月蹉跎,嘉庆十八年(1813)八月,22岁的 龚自珍经历丧妻之痛苦后参加顺天府乡试,不料 落第南归。经过一番准备,嘉庆二十三年 (1818),龚自珍参加浙江乡试,一举高中,名列第 四。或许是人生必须经受历练,从中举的次年起, 41 龚自珍连续五次会试落榜,甚至在道光元年 (1821)夏天以内阁中书应考军机章京也铩羽而 归。这一盆盆的冷水泼来,并没有让龚自珍心灰 意冷;相反,为了实现鸿鹄之志,龚自珍屡败屡战, 终于在38岁(道光九年,1829年)的时候考取了 进士。金榜题名后,龚自珍非常渴望进人梦寐以 求的翰林院供职。遗憾的是,因“书法不合楷 法”,龚自珍失之交臂。此时,龚自珍面临两种选 择,一是继续留在京城,等待机会;一是放外任,担 任知县。经过一番思考,龚自珍作出了呈请留京 的决定。没有想到的是,在此后的十年京官生涯 中,从内阁中书到任宗人府主事,再到任礼部主事 祠祭司行走,主客司主事,龚自珍始终没有得到重 用。或许已心灰意冷,龚自珍决定辞官南归。不 料,两年后即道光二十一年(1841)暴卒于丹阳, 从此结束了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生。 在京十年既是岁月蹉跎的十年,同时也是龚 自珍关心国事的十年。在这十年中,龚自珍放眼 世界,对日益临近的民族危机和政治危机充满了 忧虑。如道光十二年(1832),龚自珍上书朝廷, 作《当世急务八条》。又如,道光十八年(1838), 龚自珍上书礼部堂官,论四司政体沿革。 二、龚自珍的经学改革思想与诗文主张 鸦片战争前夕,是中国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 危机的时刻。这一时期,各种矛盾由深层浮到表 层,直接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当时,土地高 度集中,兼并事件屡屡发生,不但消解了康乾以来 的繁荣,而且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导火线。与此 同时,统治者顽固地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盲目 自大中失去了与世界各国及不同民族同步发展的 机会。当西方列强在航海技术的支持下来到中国 时,举朝上下的傲慢代替了科学和知识。在满清 最高统治者的眼里,“天朝”作为世界的中心,只 能接受四方的朝贡。“夷人”来到中国,只能向 “天朝”行跪拜礼,只能接受“天朝”的恩惠。然 而,满清王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无知与傲慢迭加 在一起,只能给民族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当满 清统治者以“天朝”自居时,觊觎已久的西方列强 终于发现麒麟皮下的马脚,他们不再把威严的 “天朝”放在眼里,决定给色厉内荏的“天朝”以致 命的打击。为了打破贸易上的逆差,为了从精神 上和肉体上摧残中华民族,西方列强采取卑劣的 手段疯狂地进行鸦片贸易。没有想到的是,一些 王公大臣为了中饱私囊反而与西方的鸦片走私贩 42 子勾结在一起,干起毒害中华民族的勾当。在这 紧要的关口,即当满清最高统治者还在醉生梦 死的时候,龚自珍已敏锐地发现了西方列强以鸦 片贸易进行经济掠夺以及白银大量外流的严峻现 实。面对日益加重的危机,龚自珍从经学人手,提 出了挽救社会危机的方案。为此,他于道光十三 年(1833)作《古史钩沉论》、《六经正名》、《六经 正名答问》等,又作《左氏春秋服杜补义》一卷、 《左氏决疣》一卷等。道光十四年(1834)作《干禄 新书》。道光十八年又编成《春秋决事比答问》六 卷,文集百卷。这些著作在反映龚自珍的改革思 想的同时,也展示了龚自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济 世之心。如道光十八年十一月,林则徐被任命为 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此时,一向不愿放外 任的龚自珍曾表示愿意随同林则徐前往广东。遗 憾的是,因林则徐派人劝阻,龚自珍未能成行。尽 管如此,这件事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龚自珍对鸦 片贸易带来的民族危机是有清醒认识的。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当满清统治 者及大多数的士人还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恶果 时,甚至还在醉生梦死中大唱歌舞升平的赞歌时, 龚自珍已深刻地认识到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 的灾难。因无法遏制内心的痛苦,他心情沉重地 写下了“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逆 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凭君且莫登高望,忽 忽中原暮霭生”(《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 作,得十有四首》其十二)等诗句。许多年后,梁 启超感慨万千地写道:“举国方沉酣太平,而彼辈 (指龚自珍、魏源等)若不胜其忧危,恒相与指天 画地,规天下大计。”从这些诗中,都可以看到龚 自珍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都可以看到他站 在时代前列的形象。 龚自珍是近代中国主张改革的先行者,其改 革方案是在西方列强节节进逼、满清王朝日趋腐 败的现实中提出来的。当然,这一改革方案带有 先天的不足。具体地讲,一是龚自珍接受的教育 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教育。这一教育体 系的基础是“修齐治平”,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人世 进取。这样一来,龚自珍倡导的改革只能具有 “补天”的性质,只能是改良,不可能从根本上发 现社会矛盾的痼疾,进而针对这一痼疾提出变革 方案;二是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盲 目的自大导致了中国无法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平等 地交流;三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经济体系严重 地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 力转化的阻力;与此同时,科举制度轻视科学技术 他的生命延续到鸦片战争的次年时,深重的民族 危机又将他的视野引向了“振兴中华”的方面。 龚自珍的诗文涉及许多方面。早年,富有才 的导向也成为阻碍重视科学的因素,这些都在一 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无法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 炮埋下了伏线。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龚自珍的 改革思想只能以传统文化为本位,以经学为本位, 或者是向传统文化回归。所以连龚自珍本人也 说:“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己 亥杂诗》其四十四)尽管如此,面对深重的民族危 机,毕竟是龚自珍率先提出了改革。在这一过程 学和阅历不深的龚自珍自视甚高,颇有狂放孤傲 之风。是时,虽有佳作,但大都锋芒毕露,实为抒 写书生意气之作。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篇有 《行路易》、《呜呜径径》等。稍后,京城十年冷署 闲曹、久沉下僚的生活,使龚自珍与官场产生巨大 的矛盾。在这中间,对官场深刻的洞察与内心世 中,试图以改革来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则使龚自 珍成为同时代人中的佼佼者。 遗憾的是,龚自珍只是从经学中寻求医治中 国的药方,没能在研究西方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变 革的方案。当时,龚自珍完全有了解西方社会的 条件。如在西方列强的进逼下,魏源提出了“师 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是龚自珍的密 友,两人在思想上和学术上多有交流和切磋。然 而,尽管龚自珍十分关注西方社会的现状和历史, 但其变革思想的提出却与西方无关。具体地讲, 龚自珍鼓吹的社会变革思想是以“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达”(《易传·系辞下》为逻辑起点的。之 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表明在经学氛围中成 长起来的龚自珍不可能抛弃长期以来形成的知识 结构;二是表明龚自珍是《公羊春秋》学即经世致 用之学的自觉维护者;三是不以西学为变革的理 论而是从经学中寻找依据,表明龚自珍是在比较 中西文化优长的基础上经过思考独自得出的结 论。当然,我们可以说龚自珍的思想保守,是一个 固守传统的改良主义者,但绝不能说龚自珍没有 面对西方的勇气和眼光。 在欧洲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但丁占有重要的 地位。恩格斯曾用“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 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共产党宣言· 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一语来赞扬但丁。其 实,把这句话移到龚自珍的身上也同样准确,放眼 中国文坛,龚自珍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位 诗人,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和启蒙主义文学的 第一位诗人。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古代文 学画上了句号,如果我们找一位最接近这一时间 断限的诗人,似乎只有龚自珍了。在这一终结期, 尽管文坛上有一批诗人,可是有谁能像龚自珍那 样自铸伟词饱蘸着思想情感以天下为己任呢?又 有谁在诗文创作中始终如一地关注时代风云的变 幻呢?国家不幸诗人幸,时代把龚自珍放到了历 史的转折关口,让他承担起承前启后的重任。当 界的苦闷交织在一起,使龚自珍的诗文创作在批 判现实中激荡着一股怨愤之气。从其创作的情况 看,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成为龚自珍这 时期诗文创作的原动力。受其支配,其诗文创 作始终以抒写不平之气为主旋律。具体地讲,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西郊落花 歌》、《送南归者》等堪称这一方面的佳作。《送南 归者》云:“布衣三十上书回,挥手东华事可哀。 且买青山且鼾卧,料无富贵逼人来。”诗人在抒写 送友人南归之情时,又暗写了自己的失落情怀和 愤懑之情。在抒写情怀时,龚自珍有意识地渲染 了失落和心地苍凉的艺术氛围,成功地塑造了 “城南有客夜兀兀,不风尚且凄心神”(《十月廿夜 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自我形象。读其作品, 可谓是令人心神摇曳。 道光十九年(1839),厌倦官场的龚自珍辞官 南下,行程中写下了震古铄今的组诗《己亥杂 诗》。《己亥杂诗》由315首七言绝句构成,组诗 处处留下龚自珍个人的生活印记和身世飘零的身 影,完全可以视为是龚自珍个人的人生总结。组 诗从辞官南归的当天4月23日写起,一直写到 12月26日抵达昆山之日,即龚自珍将眷属安顿 到昆山别墅羽 山馆为止。从表面上看,《己亥 杂诗》是一组纪行诗,它从离京之日写起,一路信 笔写来,似为遵循传统之作。然而,仅有这样的认 识将大错特错。这一组诗的价值在于,它真实地 记录了诗人走过的人生道路,完整地描述了诗人 关心国事的思想历程。在这一组诗中,龚自珍通 过纪行将平生所遇所思所学任意点染,或写人生 际遇,或写得意时的快感,或写失意时的困顿,或 写艳情,或写情思,或写寄托,或写考订金石,或写 彰别学术源流等。除此之外,在组诗中龚自珍还 有意识地打破绝句固有的书写格式,从艺术上进 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可贵的尝试。如他有意识地以 古字奥典入诗,以佛经话语为诗,甚至还故意地重 复用韵。通过这一探索,《己亥杂诗》不但成为了 43 无所不包、前无古人的绝唱,而且还完成了体制宏 大的中国古代诗歌的压卷之作和龚自珍自己的扛 鼎之作。 又怎能有回天之力呢?所以,龚自珍只能用“剑 气”和“箫心”来抒写不平之气和怨愤之情了。从 另一个层面看,当“剑气”与“箫心”等意象反复出 三、龚自珍的文学创作成就 前人在论述龚自珍文学成就时有许多精辟之 现时,它所传达的艺术情境无疑为创造龚诗“声 情沉烈,侧悱道上”(《己亥杂诗》末程金凤女士 跋)的艺术风格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见 j,笔者拟在此基础上,再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其一,龚自珍的文学创作有两个基本倾向:一 是直抒胸臆,一是曲折己意。所谓直抒胸臆,是指 他在文学创作时常常以不吐不快的形式,将激情 倾诉于笔端,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以震耳欲聋之 势感染读者。如脍炙人口的“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 人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就是典型的直抒 胸臆之作。曲折己意是因为迫于外部的压力只能 采用含蓄的手法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如迫于外在 环境的压力,一腔悲愤无处诉说的龚自珍只能借 助于诗歌来排遣愤懑的心情。他写道:“一天幽 怨欲谁谙?词客如云气正酣。我有箫心吹不得, 落花风里别江南。”(《吴山人文征、沈书记锡东饯 之虎丘》)在这里,“箫心”成为了龚自珍传达复杂 情感的载体。 其二,龚自珍善于捕捉不同的意象或物象来 表达高远的政治理想。在这一过程中,经过诗人 的反复皴染,一些看似平常的物象往往生发出象 征性的意义。如在诗歌创作中,龚自珍特意强调 了人世进取精神的“剑气”和不甘寂寞及冷遇的 “箫心”这两个意象。如他在《纪梦》其五中写道: “按剑因谁怒?寻箫思不堪。”在《漫感》中写道: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 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在《秋心三首》其一中 写道:“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在 《己亥杂诗》其九十六中写道:“少年击剑更吹箫, 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 今朝。”很显然,“剑气”抒写了诗人的理想和豪 情,“箫心”抒写了诗人的幽愤和怨怼。通过诗人 的刻意渲染,“剑气”与“箫心”具有了象征性。在 这一过程中,通过龚自珍的对举,“剑气”与“箫 心”又具有互文的品质。剑与箫是中国古代常见 的器物,一向是士人表达人生志向和宣泄情感的 凭借物。在“修齐治平”的指引下,剑与箫作为士 人手中的器物,往往与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雄心 壮志联系在一起。然而,当满清王朝已经到达病 人膏肓的境地,对于个体来说,即便是有惊世骇俗 的才干,手中有最为精良的武器又有什么用呢? 其三,龚自珍的诗词文有追求奇崛的特点,其 摄物取象往往给人以新奇之感。《病梅馆记》堪 称这方面的代表,在这一传颂千古的散文名篇中, 龚自珍先叙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倚为 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审美标准, 随即宕开一笔,将符合这一审美标准的梅花盆景 称之为“病梅”。为了追究“病梅”的产生的根源, 龚自珍刨根问底地将“病梅”的产生与“文人画 士”的喜爱联系在一起,由此层层剥笋,揭露是文 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才倡导了以“病梅”为美的 世风。在这一过程中,经过作家的反复强调,“文 人画士”与“病梅”之间的联系遂具有了普遍性的 象征意义,进而承担起龚自珍控诉病态社会对人 性的束缚与迫害的真实意图。此外,在诗歌创作 中,龚自珍还善于用豪壮语写伤感绮靡的情思。 如辞官南归时,他写下了“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 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花”(《己亥杂诗》其五)。一般来说,诗人抒写离 愁时大都将其写得缠绵悱侧,但龚自珍别出心裁, 以“浩荡”二字领起,从而使诗歌具有了奇崛的特 点。又如他的词作在抒写细腻缠绵的情爱时,亦 有奇崛的风格和别样的寄托。其词或直人求之不 得的失落情怀,或表现忧生叹世的情绪。如他在 《端正好》一词中写道: 数年华闲中黯黯,记不起谁恩谁怨。金 炉香袅昼沉沉,并叠作,闲愁片。 月明花满天如愿,也终有酒阑灯散。不 如被冷更香销,独自去,思千遍。 从“闲中”二字中可知这是~首别有寄托的 词,是在倾吐诗人失意的情怀。当我们把“闲愁” 片片与“思千遍”联系在一起时,既可见诗人因失 意于政治带来的不平静,亦可见诗人比喻之奇。 其四,龚自珍的诗歌给刻意模仿晚唐、推崇宋 诗的晚清诗坛吹进了一股清风。当众人以模仿晚 唐、推崇宋诗为荣时,龚自珍能全面地吸收中国古 代文学的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龚自珍有“读罢一时才子句,骚香汉艳各精神” (《题红蕙花诗册尾》)、“《天问》有灵难置对,《阴 符》无效勿虚陈”(《秋心三首》其二)、“贾谊长沙 谪未还,江东文酒绪阑珊。论文媵有何无忌,指点 吾徒梦里山”(《程秋樵江楼听雨卷,周保绪画》)、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己亥杂 诗》其一百二十九)等诗句。从这些脍炙人口的 诗句中可以看到,龚自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他广 泛地吸收中国古代文学的营养有密切的关系。在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晚清思 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 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4 龚自珍 之所以成为近代中国尊崇的对象,是因为他开创 的一代文学,将完美的艺术追求与深厚的思想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对旧世界发动了凌厉的攻 这中间,庄骚对龚自珍的影响尤其巨大。“庄骚 两灵鬼,盘踞肝肠深。”(《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 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其三)龚自珍把庄 子奇特的想象和屈原奇幻飘逸的风格铸人诗歌创 作中,把庄子、屈原的浪漫的艺术风格融入到创作 中,既为其反叛清诗传统的格调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同时也为充满激情的浪漫诗风注入了灵魂。 [参[1]段玉裁:《经韵楼集·与外孙龚自珍札》。 势,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启蒙主义的思想 要求。因为这样的缘故,他的思想他的文学成为 晚清人士尊崇的对象,甚至连鼓吹“诗界革命”的 黄遵宪,主张维新变革的康有为、梁启超等,都从 不同的方面接受了龚自珍的遗产。从这一意义上 讲,龚自珍开创的一代诗风,以其思想的深邃性和 前瞻性直接干预了近代的思想界和文坛。 献] 17—18页。 考 文[2]龚自珍:《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一》,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上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63 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3]王佩诤:《龚自珍全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 On Brief Introduction and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of Gong Zi-zhen ZHANG Qiang (Department ofChinese Language andLiterature,Huaiyin Teachers CoU*ge,Hnaiyin 223300,China) Key Words:Gong Zi—zhen;Jingism;Opium War;Poems of Jihai Abstract:Gong Zi—zhen was born in an official family,and at an early age,he received ri‘gorous training from his grandfather, Duan Yu-cai.As a Qian—Jia school representative,Duan was proficient at Confucin claassics,history,philosophy and belles- letters.His utilitarian thoughts exerted a profound impact on Gong.Furthermore,Gong kept close contact with people of reatg in- sight like Wei Yuan,Bao Shi-chen,Ho Shao—chi and so forth.When he was 28 years old,he followed the New Text scholar, Liu Feng—lu,to study,which served as a turning point and in turn ong Gmade a major shitf in thinking thereby laying the ideolog- ical basis of ong’s sociGl reforam through Jingism.Facing up with the national crisis caused by Opium War,Gong walked in the forefront of itmes and put orwafrd proposals to save the socil craisis.This formula,though only to seek treatment through the pre- scription for China from the school and failed to fully research the West based on the program of socil change,waas the fistr voice calling for a change.As the last poet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he was also the fistr poet of Chinese contempory literature and of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Gong Zi—zhen’s literary creation,had two basic ways:one was direct expression,another was express- ing in n iandirect way.He was skilled at capturing diferent images nd aobjects to deliver his lofty political idea1.In this process, after the poet ̄repeated dyes,a number of seemingly ordinary objects and images often generated symbolic meanings.To ilus- rtate,when creating poetries,Gong Zi-zhen especially highlighted these wo timages,”Jian Qi”as pursuing spiirt of being oi—f eilas。and”Xiao Xin”as the thought of unwilling to be lonely nd ato get fosrty receptions.Gong’s poems,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ursuit of odd and steep feeling,and his selecting objects tended to present a sense of novelty.In late Qing Dynasty,poets u— sually foHowed the way of late Tang Dynasty and were proud of esteeming poems of Song Dynasty.Gong’s poems,however,with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novelyt based on absorbing het nutirtion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brought breeze to the poetic ifeld of late Qing Dynasty. [责任编辑:邵迎武]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