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双选)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R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及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B.简单离子的半径:X>Z>M
C.由X与N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能与任何酸反应,但能与强碱反应 D.Z单质不能从M与R元素构成的盐溶液中置换出单质M
参考答案:
BD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版权所有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由图可知,为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变化,根据原子序数关系可知X为O元素,Y为F元素,Z为Na元素,M为Al元素,N为Si元素,R为Cl元素,结合对应物质的性质解答该题.
解答:解:由图可知,为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变化,根据原子序数关系可知X为O元素,Y为F元素,Z为Na元素,M为Al元素,N为Si元素,R为Cl元素, A.F元素没有最高价含氧酸,故A错误;
B.O2﹣、Na+、Al3+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O2﹣>Na+>Al3+,故B正确;
C.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与水,故C错误;
D.Na与氯化铝溶液反应,首先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铝反应,不能置换出Al单质,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难度不大,注意根据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判断元素的种类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2. 物质的量为0.10 mol的镁条在只含有CO2和O2混合气体的容器中燃烧(产物不含碳酸镁),反应后容器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不可能为( ) A.3.2g B.4.0g C.4.2g D.4.6g 参考答案: D 略
3. 已知Ka是平衡常数,PKa=-lgKa 羧基(-—巯基(—H2O COOH) SH) pKa 3.7 9.8 16 有关如图所示的有机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9H15NO3S B.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C.易跟H2发生加成反应
D.1mol最多跟含3molNaOH的溶液发生反应 参考答案: C 略
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做笔用的狼毫,研墨用的墨条以及宣纸(即白纸)和做砚台用的砚石的主要成份依次是 ( )
A.多糖、石墨、蛋白质、无机盐 B.塑料、石墨、多糖、无机盐 C.蛋白质、石墨、多糖、无机盐 D.蛋白质、煤炭、多糖、有机机玻璃 参考答案: C 略
5. 下列叙述中一定正确的是
A.pH=2的HA溶液与pH=12的M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M+)=c(A-)>c(OH-)=c(H+)
B.仅含有Na+、H+
、OH-
、CH3COO-
四种离子的某溶液中存在:
c(Na+)>c(CH3COO-)>c(H+)>c(OH-) C.1.0 mol·L
―1
Na2CO3溶液:c(OH-
)=c(HCO3-
)+c(H+
)+2c(H2CO3)
D.等物质的量的NaClO、NaHCO3混合溶液中: c(HClO)+c(ClO-)=c(HCO3-)+c(H2CO3)+c(CO32-) 参考答案: CD 略
6. 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 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克
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 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
参考答案:
C
解析:A.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通过加热分解利用差量法即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A不选; B.Na2CO3和NaHCO3均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钠,所以bg固体是氯化钠,利用守恒法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B不选; C.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也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会混有水蒸气,即碱石灰增加的质量不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不能测定含量,故C选; D.Na2CO3和NaHCO3都与Ba(OH)2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CO2-2+3+Ba=BaCO3↓、HCO-3+OH-+Ba2+=H2O+BaCO3↓,因此最后得到的固体是BaCO3,所以可以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D不选。
7. 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某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因此该反应是熵增反应
B.NH4F水溶液中含有HF,因此NH4F溶液不能存放于玻璃试剂瓶中 C.可燃冰主要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水合物晶体,因此可存在于海底 D.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因此用浓硫酸与铁反应能增大生成H2的速率
参考答案:
D
8. 用过量的H2SO4、NaOH、NH3·H2O、NaCl等溶液,按下图所示步骤分开五种离子,则溶
液①、②、③、④是
A.①NaCl ②NaOH ③NH3·H2O ④H2SO4 B.①H2SO4 ②NaOH ③NH3·H2O ④NaCl C.①H2SO4 ②NH3·H2O ③NaOH ④NaCl D.①NaCl ②NH3·H2O ③NaOH ④H2SO4
参考答案: D 略
9. (双选)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A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2-4色沉淀生成 向某溶液中加入2滴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B 色。再向溶液中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变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为红色 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酸C 某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性 将少量淀粉水解后的产物滴加到新制氢氧化铜D 淀粉未发生水解 悬浊液中并水浴加热,未见红色沉淀生成 参考答案:
BC
10.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少量Ba(OH)2溶液与NaHSO4溶液反应 Ba2++OH-+H++SO42-=BaSO4↓+H2O B.氯化亚铁酸性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Fe2++H2O2+2H+=Fe3++2H2O C.将过量SO2通入冷氨水中:SO2+NH3·H2O=HSO3-+NH4+
D.Ca(ClO)2溶液通入SO2:Ca2++2ClO-+SO2+H2O=CaSO3↓+2HClO 参考答案: C 略
11. 某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有机物的蒸气密度是CO2的2倍(相同条件),该有机物中氧原子以“
”结构存在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有( )
A.2种 B.4种 C.6种 D.8种
参考答案:
C
考点: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 专题:同分异构体的类型及其判定.
解答:解:该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为44×2=88,相对质量为44,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44,残
基为C3H8,
(1)若该有机物为羧基,只有2种:正丁酸和异丁酸;
(2)若该有机物为酯,则有4种:甲酸正丙酯、甲酸异丙酯、乙酸乙酯、丙酸甲酯,共6种,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有机物分子式的计算以及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掌握丙基有2种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2. 如右图,向A充入1molX、1molY,向B中充入2molX、2molY,起始时A、B的体积相等都等于
a L,在相同温度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关闭活塞K,使两容器中各自发生下述反应,X(g)+
Y(g)2Z(g)+W(g);ΔH<0。A保持恒压,B保持恒容,达平衡时,A的体积为1.4aL。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
A.反应速率:v(B)>v(A) B.A容器中X的转化率为80% C.平衡时的压强:PB>2PA D.平衡时Y体积分数:A>B
参考答案:
D 略
13. 银锌碱性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电池放电时发生的总反应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OH+
向正极移动
B、Ag2O2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每生成1mol Ag外电路转移1 mol电子 D、负极反应为
参考答案: D 略
14. 向甲、乙、丙三个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A和B,发生反应:xA(g)+B(g)
2C
(g).各容器的反应温度、反应物起始量,反应过程中C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分别用下表和如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容器 甲 乙 丙 容积 0.5L 0.5L 1.0L 温度 T1 T2 T2 反应物 0.5molA 0.5molA 2.0molA 起始量 1.5molB 1.5molB 6.0molB
A.由图可知:T1<T2,且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T2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0.8
C.前10min乙、丙两容器中v(A)乙>v(A)丙 D.C的质量m:m甲=m乙<2m丙
参考答案:
B
解:A.比较甲与乙可知,乙先到达平衡,故温度T1<T2,温度越高C的浓度越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
反应移动,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平衡时乙容器内C的浓度为1mol/L,则: A(g)+B(g)
2C(g).
开始(mol/L):1 3 0 变化(mol/L):0.5 0.5 1 平衡(mol/L):0.5 2.5 1
故T2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0.8,故B正确;
C.由图可知,前10min乙容器中C的浓度变化量为1mol/L,丙容器中C的浓度变化量为2mol/L,故v(A)乙<v(A)丙,故C错误;
D.根据图象可以看出甲乙丙中C的量分别为1.5mol/L×V、1.0mol/L×V、2.0mol/L×V,故D错误.故选:B.
15. 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2COONH4(s) 2NH3(g)+CO2(g)。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
下表:
温度/℃ 15.0 20.0 25.0 30.0 35.0 平衡总压强/kPa 5.7 8.3 12.0 17.1 24.0 平衡气体总浓度/10-3mol/L 2.4 3.4 4.8 6.8 9.4 A 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之一是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B 因该反应熵变(△S)大于0,焓变(△H)大于0,所以在低温下自发进行 C根据表中数据,计算15.0℃时的分解平衡常数约为2.0×10-9(mol·L-1)3 D达到平衡后,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减小
参考答案:
C
略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工业上常用还原沉淀法处理含铬废水(Cr2O72—和CrO42—),其流程为:
已知:
(1)步骤①中存在平衡:2Cr O42—(黄色)+2H+
Cr2O42—(橙色)+H2O
(2)步骤③生成的Cr(OH)3 在溶液中存在以下沉淀溶解平衡:
Cr(OH)3(s)
Cr3+(aq)+3OH 一(aq)
(3)常温下,Cr(OH)3 的溶度积Ksp=10-32;且当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10-5 mol·L-1 时可视作该离子不存在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步骤①中加酸,将溶液的pH 调节至2,溶液显黄色,CrO4
2—
离子浓度增大
B.步骤①中当溶液呈现深黄色,且2v(CrO42 一)=v(Cr2O72—)时,说明反应
2CrO42—(黄色)+2H+
Cr2O72—(橙色)+H2O 达到平衡状态
C.步骤②中,若要还原1 mol Cr2O72一离子,需要12 mol(NH4)2Fe(SO4)2·6H2O。 D.步骤③中,当将溶液的pH 调节至5 时,可认为废水中的铬元素已基本除尽 参考答案: D 略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硫酸铜是一种重要的硫酸盐,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基态Cu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 。
(2)SO42-中S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 ▲ ;与SO42-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微粒是 ▲ 。
(3)胆矾CuSO4·5H2O可写成[Cu(H2O) 4]SO4 ·H2O,其结构示意图如下:
①胆矾中含有的粒子间作用力是 ▲ (填序号)。
a. 离子键 b.极性键 c.金属键 d.配位键 e.氢键 f.非极性键
②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KCN,生成配合物[Cu(CN)4]2-,指出1molCN-中键的数目
为 ▲ 。
③胆矾受热分解得到铜的某种氧化物,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则氧的配位数是 ▲ 。
参考答案:
(每空2分,共12分) (1)[Ar]3d9
(2)sp3 PO43-或SiO44-或SiCl4
(3)①a、b、d、e(全对给2分,少1个给1分,有错及少2个不给分),②1.204×1024,③2 略
18. 下列三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K1、K2、K3)与温度的关系分别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
(1)反应①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写出反应③的平衡常数K3的表达式 。
(3)根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则K3= (用K1、K2表示)。(4)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 B.扩大反应容器的容积 C.升高温度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E.设法减小平衡体系中的CO的浓度
(5)若反应③的逆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可见反应在t1、t3、t7时都达到了平衡,而t2、t8时都改变了一种条件,试判断改变的是什么条件:t2时__________________; t8时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t4时降压, t6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请在图中画出t4~t6时逆反应速率与时 间的关系线。 参考答案: (1)吸热
(2)
(3)K2× (4)C.E
(5)①升高温度或增大CO2的浓度(增大H2的浓度) 使用催化剂或加压(减小容器的体积)
②
略
19. (6分) (1)体积相同,浓度均为0.2mol/L的盐酸和CH3CO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m倍、n倍,溶液的pH都变成3,则m与n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
(2) 体积相同,pH均等于1的盐酸和CH3CO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m倍、n倍,溶液的pH都变成3,则m与n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
(3) 体积相同,pH均等于13的氨水和Na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m倍、n倍,溶液的pH都变成9,则m与n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m>n (2)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