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看西方文化的影响

来源:独旅网
摘要: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好比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文化发展需要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发展同样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语言,汉语借用英语词语现象是这种语言、文化需求的必然产物。从这一意义上看,汉语借用英语词语实质上借的是英语文化。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来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汉语中的英语借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影响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在谈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时指出:“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因此,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语言既能反映文化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能反映一种文化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技、艺术、宗教、饮食等。所以,当一种语言从其它语言中引进外来词汇的时候,也同时引进了这些外来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也会对目的语所在文化产生影响。文化的发展需要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的发展同样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语言,汉语借用英语词语现象是这种语言文化需求的必然产物。从这一意义上看,汉语借用英语词语实质上借的是英语文化。汉语借用英语词语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吸收的过程。这一过程一直在进行着。本文尝试着将汉语借用英语词语现象置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探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汉语借用英语词语的三个时期

(一)鸦片战争以前。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明朝至中期,虽然汉、唐、宋、元、明等朝代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但由于英国经济落后,中国的天朝大的身份和中华民族崇尚农耕的心理使得中国人很少主动走出去交流,再加上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原因,我国与英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主要通过第三方进行,彼此的直接接触几乎没有。清代前中期注重国内各民族间的交往,同时也有限度地跟西方国家进行交往,因此西方的传教士和商人不断来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欧美文化。这种文化交流自然影响到语言。作为主要媒介语言的英语导致了汉语中英语借词的不断出现。这一时期进入汉语的英语借词主要有:几何(geometry)、经济学(economics)、政治学(politics)、鸦片(opi-um)、银行(bank)等。虽然为数不多,但大部分借词反映了当时英国先进的科技文化,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物质文化,因为英国在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国力强盛,逐渐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中国在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强盛之后,由于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走向衰落。 (二)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在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7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磨难与变革,既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以最先进的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封建锁关大门,满清政权在战火中摇摇欲坠。全国上下爱国忧时之士,知道中国古老的文化已经不行了,非向西方文化学习,改弦而更张之不可。甚至统治阶级内部的保守派也想从西方输入一些物质文明———主要是机器大炮———来支持摇摇欲坠的满清政权。因此,西学东渐之风势不可挡。词汇是语言中一个相对动荡的体系,因而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突兀变化,必然会导致词汇体系的剧变。学人、使者以及译书局等在这70多年的时间里频繁著述和翻译,介绍西方,主要是英美等国的新事物和新概念,因而使汉语中的英语 借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剧烈膨胀。这些借词具备了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进入汉语的英语借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有:民主(democ- racy)、最后通牒(ultmi atum)、支票(check)、坦克 (tank)、远程大炮(cannon)等。2、有关科技、机械、医药方面的有:声呐(sonar)、话筒(microphone)、越野车(jeep电动机(motor)、青霉素(penicillin)等。3、有关文化、艺术、体育方面的有:动画片(cartoon)、照相机(camera)、华尔兹舞(waltz)、马拉松(marathon)、奥运会(OlympicGames)等。4、有关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有:夹克衫(jacket)、开司米(cashmere)、布丁(pudding)、巧克

力(chocolate)、三明治(sandwich)等。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进入汉语的英语借词以科技词汇为主,主要反映了英美等国先进的物质文化,同时一些反映英美等国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人文科学方面的词汇也进入了汉语。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而此时的英国则是号称为“日不落”的世界强国,美国也是当时的列强之一,它们将中国看成是落后和失败的象征。因此,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汉语借用英语词语也明显带有亲密借用的色彩。 (三)“五四”运动至现在。

“五四”运动,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积累了几千年历史的人类文明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由于历史原因,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却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文化方面形成强烈反差,因此自70年代末在中华大地兴起的改革开放浪潮不仅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也为英语借词的大量涌入创造了先决条件。西方的强势文化,主要是以英、美等国为首的英语文化,一定不断地入境中国,形成“输入”大于“输出”的局面,正如语言学家陈原先生70年代末所预言的那样:“在新长征的道路上,一定会出现一个借词的新高潮„„这是客观实际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技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新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和老一辈人发生了强烈的冲撞,于是出现了一个新词语(generation gap)。由于两代人难以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心情,在中国同样存在,所以“代沟”这个词语很快被汉语所吸收和传用。随着“巴士”(bus)、“的士”(taxi)和“秀”(show)的借入和使用,“大巴”、“中巴”、“小巴”、“打的”、“的哥”、“的姐”、“的嫂”、“面的”、“摩的”、“板的”、“马的”、“拐的”、“表演秀”、“服装秀”、“脱口秀”等词语也已经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所广泛使用。这一时期进入汉语的英语借词数不胜数,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有关政治、经济方面的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冷战(cold war)、穿梭外交(shuttle diploma-cy)、峰会(summitmeeting)、信用卡(credit card)等 2、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有:托福考试(TOEFL)、雅思考试( IELTS)、智商( IQ)、多媒体(multi-media)、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等。3、有关科技方面的有:电子邮件(E-mail)、克隆(clone)、爱滋病(AIDS)、流行病(epidemic)、脱氧核糖核酸(DNA)等。4、有关社会生活方面的有:卡拉OK(Karaoke)、自动柜员机(ATM)、丁克家庭(DINKS)、百事可乐(Pepsi-cola)、呼拉圈(hulla-hoop)等。“五四”运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的逐步打开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英语不断地大举“入侵”,且势头越来越猛,不仅普通大众时常感到难以应付,就连专业人士有时也不免措手不及,英语在我国教育、外事、科研、民间交往等诸方面,成为仅次于汉语而运用得最多的语言,随之而来的英语新词层出不穷。当前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正分别沿着两个不同方向往纵深发展,即一方面众多媒体和交流方式使得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众化借词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的专业化借词,特别是有关网络方面的词语层出不穷。可以说英语借词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些借词进一步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与思维方式,增加了中外民族的语言文化共核,为中国进入国际化社会奠定了基础。如引进全球化(globalization)意识后,中国人民一方面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国际活动,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Olympic Games)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就是典型的例证。 二、汉语借用英语词语的途径

在汉语借用英语词语这一漫长的过程中,英语借词主要通过以下五种途径进入汉语: (一)以美英为轴心的英语国家文化渗透。

1、电影和电视节目。英语电影和电视节目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英语的普及。美英电影从题材到制作技术,世界上几乎没有其他国家能与之抗衡,英语以娱乐形式轻而易举地得到推广。现在,我国有很多人喜欢看好莱坞影片,尤其是年轻人。比起经过译制的影片来,他们更

喜欢原汁原味的英语对白影片。此外,对中国人来说,电视也许是最经济、最普通的获取信息或娱乐的方式。而电视中的英语教育、新闻、娱乐节目也越来越多。英语语言和文化通过电视节目与广告得到强化。通过电影和电视节目这两种渠道,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了英语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

2、新闻和媒体。世界新闻领域,美英新闻占垄断地位。美联社(the Associate Press)、国际合众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路透社(Reuters)等美英主要新闻机构每天都用英语向世界传递大量的最新时事。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等每天播放世界各地的新闻。来自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墨道克新闻有限公司(Murdocks' NewsCorporation)和英国广播公司全球电视(BBCS' WSTV)的新闻也在世界各地的电视台播放。国际先驱者论坛报(InternationalGuardian)、时代周刊(The Tmi es)、新闻周刊(WeeklyNews)等报刊成为国际刊物,在世界各地有很大的发行量。另外,互联网在今天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条主要途径,而网上90%以上的信息使用的是英语。可以说,英语随着各种信息的传播遍布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

3、消费文化。除了通过电影和电视节目、新闻和 媒体等工具进行文化渗透以外,美英等西方国家极力推销消费模式和商业文化。可口可乐(Coca-Cola)、麦当劳(McDonalds' )、摩托罗拉(Motorola)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外国公司在推销商品的同时,也推销了某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这其中以美国文化为代表。在进入国内市场的过程中,这些公司的商业形象和英语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结合体。随着各种商品的进入,英语也逐渐渗透到我国的各个角落。

(二)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是指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流动。它包括人员、技术、资金、信息和思想的国际交流。这种交流需要有一种通用的语言作为媒介,英语成为其首选语言。由于覆盖面越来越广,使用的领域越来越宽,发生在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英语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语言。这种“英语全球化”趋势使得英语和其所代表的文化在当今世界处于强势地位,也使得它在与其它文化的交往中处于优势。与此同时,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和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生机勃勃,发展迅速,但与英语和英语文化相比,汉语和中国文化则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与英语文化的交往中处于劣势。

(三)以日语为中介。

汉语词汇里确有不少的借词是来自日本的,但并不是来自日语。自从1862年满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翻译西书以来,陆续派遣留学生到欧美直接学习西方文化。但由于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冲击,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派遣的留学生以赴日为主。从此中国人学习西方就通过日本人来进行了。但是,就那些借词所代表的概念来源来说,是从西方来的,而不是从日语来的,日语成为中国汲取西方文化的中介。正如王力先生所说,“罗曼史”(romance)、“淋巴”(lymph)、“干部”(cadre)等借词,“来自西洋,路过日本”。(四)粤方言。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原因,英语对粤方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有关史料记载,1637年英国曾派出商船队首次来华,进入广州,并于1689年在广州设立了东印度公司办事处,从此开始了与中国更频繁的交往。众多的广东籍旅居英美等国华侨和定居香港的同胞与家乡人民的频繁交往给粤方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到家家户户。加上广东邻近香港这个特殊的多语社会,更使英语对粤方言的影响日益加大。香港不仅以英语和汉语作为正式语言,形成社会双语现象,而且居民操两种语言(主要是英语和粤方言)的人很多,存在着普遍的个人双语现象。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交通便利,两地同胞交流更加密切及电视网络对整个广东地区的覆盖和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广东人像香港人那样,在讲粤方言时频繁夹入英语词汇来进行他们日常的交流。这并不是追求所谓的能说洋话的时髦,而是为了减少语言的隔阂,便于交流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成自然的语言现象。随着香港的回归和广东经济的腾习,粤方言对普通话产生了不少的影响,自然粤方言中的英语借词也不例外,不少极具特色的英语借词争相为大陆人所效仿,如:“巴士”、“的士”

等。

(四)粤方言。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原因,英语对粤方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有关史料记载,1637年英国曾派出商船队首次来华,进入广州,并于1689年在广州设立了东印度公司办事处,从此开始了与中国更频繁的交往。众多的广东籍旅居英美等国华侨和定居香港的同胞与家乡人民的频繁交往给粤方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到家家户户。加上广东邻近香港这个特殊的多语社会,更使英语对粤方言的影响日益加大。香港不仅以英语和汉语作为正式语言,形成社会双语现象,而且居民操两种语言(主要是英语和粤方言)的人很多,存在着普遍的个人双语现象。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交通便利,两地同胞交流更加密切及电视网络对整个广东地区的覆盖和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广东人像香港人那样,在讲粤方言时频繁夹入英语词汇来进行他们日常的交流。这并不是追求所谓的能说洋话的时髦,而是为了减少语言的隔阂,便于交流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成自然的语言现象。随着香港的回归和广东经济的腾习,粤方言对普通话产生了不少的影响,自然粤方言中的英语借词也不例外,不少极具特色的英语借词争相为大陆人所效仿,如:“巴士”、“的士”等。

(五)“战争携带文化”的文化交流模式。

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从一开始就是在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交织构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因此,就中国方面而言,这时的中西文化交流,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国存而向对手———即正在侵略自己国家的西方列强学习。学习西方和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爱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是一条紧密联系、难解解分的历史主线,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十分重要。如果学习西方不能和反对外国侵略相结合,必然会失去促进学习的直接动力;反之,反对外国侵略如果不向西方学习,也毫无出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怀济世救国之志,通过译刊来消化西方的科学书籍与情报资料。他们制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方针,随后便出现了如《海国图志》、《澳门月报》等以发表译文为主的报刊以及其他译著,由此,便产生了为数众多的英语借词。辛亥革命前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发达,引起了具有“富国强民”思想的一大批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关注,他们积极翻译西方科技、政治、经济专著,引进了大量的英语借词,而西方列强的入侵加速了这一语言的吸收过程。综观汉语借用英语词语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英语对汉语、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就借词的数量来看,绝大部分借词是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进入汉语的。就借入的途径而言,以文化渗透和文化全球化为主。就借入的内容而言,大部分借词反映的是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即先进的物质文化,当然也有部分借词反映的是西方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就借用的手段而言,除了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借词明显带有亲密借用的色彩之外,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多属文化借用。随着美英等英语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进入汉语辞典和我国主要新闻媒体的英语借词将会越来越多,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陈斯惠.从汉语中的借词看文化交流现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 (1). [2]董少葵.粤方言中的英语借词研究[J].广州师院学报,2000, (6). [3]冯天瑜.新语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许高渝.试论俄语和汉语中的英语借词[J].中国俄语教学, 1995,(1). [5]黄育才.试析当前汉语中的英语借词[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4). [6]罗晓蓉.英汉翻译中的借词现象[J].安阳大学学报,2004. [7]潘允中.汉语词汇史概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田 卉.从英语、汉语中的借词看中西方文化交往[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7).

[10]王 力.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1]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2]张生祥.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4).

[13]周 红.汉语中的英语借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