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流程
前期准备
①根据合同内容明确评价对象和评价范围;
②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范,分析被评价对象的基础资料和相关事故案例等;
③与被评价厂家进行沟通,要求其提供安全评价所需资料清单上的相关内容;
2、现场考察
通过前期调研和沟通,现场考察被评价对象的生产工艺流程、消防系统、公共工程及辅助的生产设施。
对于预评价主要根据厂家提供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设计方案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估。
3、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通过资料查询和现场考察,同时结合法律法规,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主要包括自然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有害物质、生产过程的危险因素等。
4、划分评价单元并对各个评价单元进行分析
①根据自然条件、工艺条件、危险有害因素分布状况等原则划分评价单元,对不同的
评价单元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②对各个评价单元进行分析评价,给出评价结果。
注意事项:不同评价阶段采取的评价方法侧重点不同。
5、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针对评价对象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安全对策建议。一般从评价对象的总图布置、功能分布、工艺流程、设施装备等方面提出。
6、评价结论
概括评价结果,判定评价对象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是否符合,对危险、
有害因素引发各类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进行预测。
7、整理评价过程资料
整理评价过程中使用到的所有资料,具体包括安全评价委托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土地使用证、消防备案受理凭证、区域位置图、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证等。
8、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参考AQ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相关规定,同时结合前期工作内容、调研资料编制。
9、安全评价报告评审、备案,备案内容包括安全评价报告和评价过程所有资料
1 安全检查方法
(Safety Review,SR)
安全检查方法可以说是第一个安全评价方法,
它有时也称为工艺安全审查或
“设计审查”及“损失预防审查”。它可以用于建设项目的任何阶段。对现有装置(在役装置)进行评价时,传统的安全检查主要包括巡视检查、正规日常检查或安全检查。(例如,如果工艺尚处于设计阶段,设计项目小组可以对一套图纸进行审查。) 安全检查方法的目的是辨识可能导致事故、引起伤害、重要财产损失或对公共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装置条件或操作规程。一般安全检查人员主要包括与装置有关的人员,即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工程师、管理人员、安全员等等,具体视工厂的组织情况而定。安全检查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个装置的安全操作度,而不是干扰正常操作或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罚。完成了安全检查后,评价人员对亟待改进的地方应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