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专题训练(二) 热学实验
1. 某同学做“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
(1)在图甲中的两组实验装置中,你认为 (选填“A”或“B”)较好. (2)该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3)小军选用图甲中的B装置进行实验,他将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再将装有适量固体颗粒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这种加热方式叫“水浴法”,不仅是为了使固体颗粒受热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而且固体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4)操作中有两次用到“适量”一词,第一个“适量”是指 ; 第二个“适量”是指 . (5)该实验中,石棉网的作用是 .
(6)为减小误差,实验中宜选用颗粒较 (选填“大”或“小”)的固体.
(7)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如图乙所示,温度计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 ℃. (8)下表是探究海波熔化特征时的实验记录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熔化过程持续了 min; 温度为50 ℃时,海波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②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 [选填“(a)”或“(b)”].
③海波熔化过程的特点是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内能 (选填“增加”或“减小”).
④海波在10~11 min温度上升得比2~3 min时慢,原因 . ⑤在对海波加热的过程中要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这样做是为了 .
⑥在海波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取出,海波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海波又开始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
⑦第4 min海波的内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8 min海波的内能,原因是
页 第 1
中考复习
.
(9)小明用同一装置做“探究冰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当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将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 (选填“能”或“不能”)沸腾,这是因为 . 2. 小聪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由上表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
(2)安装实验器材时,小聪同学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实验时,老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样做的优点是: . (3)开始时,小聪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她测出的水温将偏 (选填“高”或“低”). (4)如图乙所示,调整好实验装置后,实验中小聪同学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较慢,为了使温度计示数上升得快些,她应该 .
(5)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小聪同学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则会导致所测温度偏 (选填“高”或“低”).
(6)从85 ℃开始,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如图丙所示的是1 min时的温度计示数,则此时烧杯中水的温度为 ℃. (7)小聪同学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小聪由于粗心大意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 .
(8)由上表中数据可发现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是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的.小聪同学测得水的沸点是 ℃,说明此时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若将液体上方的气压增大,则液体的沸点将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我们可利用这个原理制作 锅.
(9)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10)小聪同学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丁所示,则图 [选填“(a)”或“(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11)小聪同学发现水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 形成的小水珠.(填物态变化名称)
(12)小聪同学得出水的沸腾条件: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但她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答一点).
页 第 2
中考复习
(13)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 (选填“得到可靠的结论”或“减小实验误差”). (14)另一组同学在小聪同学做完实验后,用同一个实验装置,换水后做此实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该组同学和小聪同学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戊所示,则两组得到a、b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3.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海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图做了实验.
(1)实验器材:水、食用油、电加热器、秒表、 、 . (2)在两容器内装入 相同的水和食用油;选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的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 .
(3)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 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这里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4)下面是实验记录数据:
①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 有关.
②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质量 的不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 有关.
③分析第 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 有关.
④这里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⑤该实验中,记录加热时间有什么意义? . (5)在水还没有达到沸点之前,通电相同的时间,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高,说明 .在物理学中,物质的这种吸热能力的特性用 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6)老师说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不同,你认为是 .
(7)能否仅由谁“加热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谁的“吸热能力强”的结论? ,原因是: . (8)如图是小杨用温度计测烧杯中液体初温的操作图,A为操作过程,B为示数稳定后的读数过程.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
页 第 3
中考复习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
实验专题训练(二) 热学实验
1. 某同学做“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
(1)在图甲中的两组实验装置中,你认为B(选填“A”或“B”)较好. (2)该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秒表.
(3)小军选用图甲中的B装置进行实验,他将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再将装有适量固体颗粒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这种加热方式叫“水浴法”,不仅是为了使固体颗粒受热均匀(选填“均匀”或“不均匀”),而且固体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4)操作中有两次用到“适量”一词,第一个“适量”是指试管装有固体颗粒部分全部浸没在水中,但不能碰到烧杯底部_; 第二个“适量”是指温度计的感温泡能全部埋入固体颗粒中,但又不碰到试管底. (5)该实验中,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底部均匀受热.
(6)为减小误差,实验中宜选用颗粒较小(选填“大”或“小”)的固体.
(7)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感温液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如图乙所示,温度计读数方法正确的是B(选填“A”、“B”或“C”),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48℃. (8)下表是探究海波熔化特征时的实验记录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可知,海波的熔点是48℃;海波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熔化过程持续了4min;
页 第 4
中考复习
温度为50 ℃时,海波处于液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②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a)[选填“(a)”或“(b)”].
③海波熔化过程的特点是要吸热(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不变(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内能增加(选填“增加”或“减小”).
④海波在10~11 min温度上升得比2~3 min时慢,原因是海波熔化成液态后比热容变大. ⑤在对海波加热的过程中要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这样做是为了使固体颗粒受热更均匀.
⑥在海波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取出,海波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海波又开始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吸热.
⑦第4 min海波的内能小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8 min海波的内能,原因是这段时间内,海波不断吸热,所以其内能增加.
(9)小明用同一装置做“探究冰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当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将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沸腾,这是因为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 2. 小聪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由上表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水银的温度计.
(2)安装实验器材时,小聪同学应按照自下而上(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实验时,老师要求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样做的优点是:减少加热时间.
(3)开始时,小聪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她测出的水温将偏高(选填“高”或“低”). (4)如图乙所示,调整好实验装置后,实验中小聪同学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较慢,为了使温度计示数上升得快些,她应该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5)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小聪同学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则会导致所测温度偏低(选填“高”或“低”).
(6)从85 ℃开始,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如图丙所示的是1 min时的温度计示数,则此时烧杯中水的温度为89℃. (7)小聪同学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小聪由于粗心大意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第6 min的温度(或95).
(8)由上表中数据可发现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页 第 5
中考复习
的.小聪同学测得水的沸点是99℃,说明此时气压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若将液体上方的气压增大,则液体的沸点将升高(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我们可利用这个原理制作高压锅.
(9)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停止加热(或“移走酒精灯”),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10)小聪同学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丁所示,则图(b)[选填“(a)”或“(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11)小聪同学发现水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填物态变化名称)
(12)小聪同学得出水的沸腾条件: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但她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答案合理即可)(答一点). (13)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可靠的结论(选填“得到可靠的结论”或“减小实验误差”). (14)另一组同学在小聪同学做完实验后,用同一个实验装置,换水后做此实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该组同学和小聪同学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戊所示,则两组得到a、b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不同.
3.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海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图做了实验.
(1)实验器材:水、食用油、电加热器、秒表、天平、温度计.
(2)在两容器内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选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的目的是:使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3)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或“温度升高的多少”)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这里应用的科学方法是转换法. (4)下面是实验记录数据:
①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有关.
②分析第1、3次或第2、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③分析第4、5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升高的温度有关.
④这里应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页 第 6
中考复习
⑤该实验中,记录加热时间有什么意义?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5)在水还没有达到沸点之前,通电相同的时间,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高,说明水的吸热能力强.在物理学中,物质的这种吸热能力的特性用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来描述.
(6)老师说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不同,你认为是让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所需加热的时间.
(7)能否仅由谁“加热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谁的“吸热能力强”的结论?不能,原因是:水和食用油的沸点不同.
(8)如图是小杨用温度计测烧杯中液体初温的操作图,A为操作过程,B为示数稳定后的读数过程.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温度计的感温泡接触了杯底;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温度计的感温泡离开了被测液体.
第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