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学生评价方法集锦

来源:独旅网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业评价有五种理念:即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发展性课程评价观,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新课程中如何实施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是非常重要、非常紧迫的一个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一年的探索实践,期待与大家共同分享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和实施成果。

  一、课前系统与发展性学生评价

  新课程强调"课前预习,重视资料信息的获取,促进学生正确认知。"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时常确定讨论主题,让学生积极搜集材料,精心准备讨论方案。在讲述《百家争鸣》时,我运用小组辩论的方法,预习新教材的基础知识。

  (一)辩论主题: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学校管理有两种方法:依法治校(法治)、依德治校(德治),假如你是校长助理,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二)组织方案:

  1、主持人:教师

  2、分为两队:甲队和乙队,分别由两队队长担任主辩,对辩手两人。辩手的挑选依照双向选择的原则。

  3、辩题确定:抽签

  4、辩论方案:(1)表明观点:两队主辩先分别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实例陈述理由。(2)有序质疑:甲队辩手按次序任选乙队一辩手发问,对方辩手应答。乙队辩手按次序任选甲队一辩手发问,对方辩手应答。

  (3)唇枪舌战:甲队一辩手对乙队观点质疑,乙队队员限时回答。乙队一辩手对甲队观点质疑,甲队队员限时回答。

  (4)总结发言:两队主辩进行总结性发言。

  (5)主持人引导学生体会:争鸣的目的在于吸收优点,避免劣势,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成功自己。

  设计意图: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模拟"百家争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思想文化发展史相关的个人经验。从思想观念的冲突和碰撞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优点,感悟人只有不断吸收别人长处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与此同时,我布置了预习题纲,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他在我国文化发展长河中还做出哪些贡献?

  2、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各自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3、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特点是什么?李悝和商鞅变法内容有哪些?比较二者的相同点?

  4、墨家思想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5、百家争鸣形成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如何全面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前,教师仔细的分析了教学内容、深入的进行了学情分析,剖析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围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教学方法及手段。别小看这一步骤,他的地位相当重要。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找出重点、难点,采用圈、点、评、注等不同方法,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或符号对预习情况作出记录,消化基础知识、重点内容,找出理解上的难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这一阶段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在于科学设计好课本提出的问题;在于预习提纲的设计与完成情况,在于学生的未来课堂表现,这一阶段做好了,学生的发展

  目标就有的放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编写预习题纲,作为学习档案存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交流,真正体现课前系统的重要性。时常评出最佳提问奖,鼓励学生质疑、释疑。

  二、课堂系统与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论

  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指导意见提供了三个方面的评价改革理念,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很有借鉴意义。

  (一)、实施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改革

  1、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建立学生自己的学习档案。学校评价应根据注重发展、评价主体多元、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尊重个性、关注结果与过程的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系统、动态的历史学习档案,做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价值评估,综合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体现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过程设计,进行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与探索。表现性评价尤其适用于对历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可在学生的社会调查、专题研究、作品创作等学习情境下进行,设计科学的表现任务,采用非测验型的评价工具,有条件的配以音像设备记录学生的全程表现,并包括了对结果质量的评定。这是本文略讲的内容。

  3、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以评价改革促进考试改革。(关注教学过程考试。毕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历史教学过程考试主要有单元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种,基本形式有笔试、口试、开卷试、答辩、现场测试、制作小发明、小论文、调查报告、学生互评、活动表现、成长记录、平时小结、操作评语、家长反馈、学科获奖等。一定有要注意评语的激励功能,看到学生的优势与进步,明确学生的'不足与发展方向,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关爱学生的成长历程。

  (二)教师自评为主、多元参与、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为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有计划地逐步开展历史教学评价的元评价研究。这两个问题与本文关系不大,也是略讲的内容。

  三、课堂系统与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践

  在学习《百家争鸣》一课时,我首先展示百家争鸣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了解和掌握基本史实;了解和养育史学方法与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提炼与运用历史材料;理解、概括、分析和评价历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国际意识、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体的说就是关注具体的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观点,注意"了解、理解、应用、技能、独立操作、迁移、感受、思考、反应、领悟等动词的运用,在发展中完成导入环节的设计。一步一步完成学科学习目标。只有坚持这样的学习评价,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下面结合《百家争鸣》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构建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一)、结合预习,进行课堂第一环节:组织辩论获得体验

  教师根据预案组织辩论,辩论有序进行、争论激烈,经过辩论,大家发现单纯使用德治或法治都不能很好地管理学校。经过激烈辩论,大家统一了思想,认为单纯法治、德治都不能治理好学校,只有综合运用两种办法,才能克服单个方法的弊端,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能够结合教材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进行理智的争论。最后,教师适时适度引导学生思考:从两种不同思想的争鸣到合流,你能总结出争鸣的意义吗?学生依据体验总结出争鸣能够辨明各自观点的优势和缺陷,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完善自己。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小组协作活动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历史讨论、演讲";"创作表演历史小话剧";"历史游戏小活动"等。我运用"活动表现评价法",让学生在争鸣中享受发展的永恒魅力。此外"学生自我评价法"、"档案袋评定法"、"研讨式评定法"均是理想的发展性评价模式。

  (二)、情境创设,进行课堂第二环节:解析历史概念。

  为了解决教材知识的难题,我通过师生互动,自主建构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教师强调百家争鸣的历史概念。学生探究形成的原因。

  1、概念呈现:(1)概念呈现:"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教师强调,因为教材正文没有阐述,属于知识的盲点。)

  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师生合作探究,提高综合能力)

  ①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③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④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为了总结百家争鸣的意义,我让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依据学生所获体验,适当解释。在师生的互动中,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环节的学习评价中,学生的发展性表现得很到位。学生活动积极,课堂精彩纷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习材料、时间、空间,解剖百家争鸣的教学难点;通过辩论,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在讲百家争鸣时,运用原始资料让学生理解诸子的思想。追述他的时代含义。

  (三)合作探究,激活思维,进行教学第三环节。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他在我国文化发展长河中还做出哪些贡献。教师强调:孔子思想内容:①政治思想:德、仁、礼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②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③整理古籍: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让学生阅读史料和图片,总结孟子思想:

  材料一:苛政猛于虎

  材料二: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仁政

  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民贵君轻材料四: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人性本善。

  评价:孔子的仁爱思想过于宽泛,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教师点拨:孔子的仁爱过于宽泛,孟子运用"仁"的观念来调节阶级关系,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重要发展。

  3、阅读史料,总结荀子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仁义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君舟民水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恶

  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治(法家)荀子曰:"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规律(道家)

  教师点拨:荀子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还吸收道家和法家观点,避免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缺陷(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法律作用的倾向),成为早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从孔子、孟子到荀子思想发展的脉络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即多元发生、多元组合、互相交融、共同发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材料学习法理解历史,享受发展的成果。此外"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实践学习法"均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4、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各自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5、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特点是什么?李悝和商鞅变法内容有哪些?比较二者的相同点?

  6、墨家思想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7、百家争鸣形成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如何全面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最终完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学的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在发展中表现出的主体性品质令人欢喜。通过学习,学生不断感受历史的主体意识(能够结合思想性的特征,创造地思考历史);自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再现陈述性知识,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与辩论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验;通过共享学习资源,组建合作小组,学生合作和分享教学实践,领悟创造性思维的主体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关爱生命、进而得出重要的历史结论。本环节我运用观察访谈、作品分析和典型事例分析等质性评价方法评估学生的主体性品质。评价方式基本上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侧重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侧重自我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侧重定性评价。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我把他计入个人的学习档案,让学生体会发展的乐趣,体会成长的兴趣。通过口试、学生互评、活动表现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细胞。

  对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发展性判断除了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情景、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外,还可以通过试题测量的方式来进行,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和判断。这里包含了基于观测法、活动法的表现性评价、基于试题考查的考试评价和基于问卷调查的调查性评价三种方法。(问卷略)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做调查,得到的回答可能千差万别。请同学们梳理孔子思想的精华,剖析早期儒学的特点。通过不同题型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不同层面,彰显学生的发展理念。

  (四)合作探究,激活思维,进行教学第四环节。

  8、材料一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老子思想和庄子思想。(见教材)

  材料2、"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摘自《墨子》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墨子的思想主张。(见教材)

  材料三: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课文,分析法家思想的内容。(见教材)

  这一环节,我用量化的方式评价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性品质,主要通过史料的理解和解释,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来考查,题型应该以材料和问答为主。无论是面对史料的提问还是探究问题的选择和设定,都要遵循适中的原则。一方面通过传统的"纸笔测验法",检验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学生的发展轨迹的把握,注意培养学生的发展理念。另一方面,通过笔试与口试的有机结合,实现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完整统一。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在动态的发展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感悟历史,升华情感。进行教学第五环节。

  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的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请同学们说出各代表哪一个思想家,说出你的理由。(甲是道家;乙是儒家,丙是墨家;丁是法家。)在进行这部分的研讨时,我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加深对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此外"创作历史文学作品、创作历史音乐作品、绘制美术作品、编辑历史报刊、历史资料收集、历史遗存调查、历史制作均属于个人代表作品,将以成长记录袋的形式,展示个人的发展成就。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交替采用几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课后系统与发展性学生评价

  1、课后作业设计:运用教材的学习思考与自我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课后活动建议:我选择了课后"阅读与思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试评重义轻利的观念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3、教学反馈设计:每堂课后,我经常设计几个小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1)、你认为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否紧贴"教学课标要求"?有什么需要改进的?(2)、你是否能完成和完全解决了课堂上的问题?在完成的过程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3)、你认为教师的讲解是否清楚明白?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4)、你认为课堂上讨论问题的时间足够吗?教师的语速快吗?(5)、在本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什么?

  4、拓展历史:课堂教学完成后,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探究,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课下完成。在学完《百家争鸣》后,我设计了一道拓展试题: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异同。由于没有讲述文艺复兴的知识,我指导学生积极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包括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资源。只有这样因地制宜的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这样的课后实践,我重视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提高对信息加工、运用能力。尤其是开放性试题的设计,历史戏剧、小论文的研究,更能显示学生的综合实力。

  五、新课程评价的几种方法

  传统评价存在评价功能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维度单一、评价方法单一等缺点。新的高中历史学业评价方案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既关注评价的结果,也关注评价的过程;既关注量性的评价,也关注质性的评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提供了五种评价方法: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考试。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一般包括以下四种方式。

  1、学习档案,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这是学生成长的见证,使学生发展理念的终极目标。学习档案一定要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与"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均是深受学生、教师青睐的一种发展性评价方式。他将记录"模块的闭卷考试成绩、个人代表作品成绩、小组协作活动表现"等内容,最终以学分认定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例如《百家争鸣》中的历史感悟。

  3、历史制作: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考查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在学完《百家争鸣》后,我让学生结合教辅资料《金版教程》,运用漫画的形式再现诸子百家的思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4、历史调查: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调查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学完《百家争鸣》后,我让学生调查孔子杏坛讲学的事情;调查国内的"孔府、孔庙、孔林"的文化内涵;同时我让学生调查国外中国的孔子学院,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叹儒家文化的世界影响。以"扬弃"的态度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

  新课改,新理念,提供了新的探索机遇;新教材、新实践,提供了新的评价方式。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站在时代的潮流,积极探索有效的评价方式。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围绕课改的航船,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