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绞胎瓷烧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河南非遗新青年、中原(轻工)大工匠司福源携焦作绞胎瓷亮相。焦作绞胎瓷首次登上国际双年展舞台。
此次国际双年展“活态的传承”中国陶瓷非遗展演活动中,司福源与各地代表性陶瓷技艺非遗传承人同台献艺,焦作绞胎瓷传统手工编花技艺惊艳众人。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吕品昌现场看到绞胎瓷传统手工编花技艺后赞叹:“绞胎瓷是中国陶瓷的一朵奇葩,手工编织而成的多种纹饰令其与众不同。”
非遗“1+1”苏州红木+绞胎玉璧。
惊艳!赞美!是焦作绞胎瓷在此次国际双年展上的收获。
同样,差距!感慨!也是此次国际双年展留给焦作的思考。
在此次国际双年展中,由荷兰人创作的绞胎瓷作品《无题》获得大奖。《无题》颜色绚烂,纹饰灵动,里外透花,是一件品位很高的艺术作品。不仅如此,在此次国际双年展中,绞胎瓷工艺还被深度应用于建筑装饰等领域。
来到国际双年展,焦作绞胎瓷仿佛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啥都新鲜。
作为年轻的焦作绞胎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司福源感慨:“不论是在文化储备上,还是在审美层级上,焦作绞胎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都与这些陶瓷大师有很大差距。焦作是绞胎瓷文化的发源地,可焦作绞胎瓷若要从本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需要更加努力。”
令人惊讶的是,《无题》作品出自荷兰艺术家之手。据司福源介绍,1933年,英福公司焦作负责人司瓦洛将绞胎瓷烧制技艺带到了欧洲,至今在欧洲仍有艺术家烧制绞胎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焦作市着手复活传统绞胎瓷烧制技艺,至今已30余年。30余年来,焦作市成功复活了编花、搅釉等绞胎瓷烧制技艺,让焦作绞胎瓷文化再次备受世人瞩目。然而,由于人才后劲不足、与时代审美脱钩等系列问题,发展中的焦作绞胎瓷文化产业显然遭遇了必须冲破的瓶颈。
司福源说:“观察此次国际双年展,焦作或许只有把绞胎瓷文化打造成一个更加高级的文化品牌,拉宽其文化维度,提升其文化高度,让焦作绞胎瓷积极步入国际陶瓷大家庭,才可能助推焦作绞胎瓷文化走出困境,找到新出路。”
创新!创新!是焦作绞胎瓷文化不断追寻的方向。
多年来,焦作市一批又一批绞胎瓷工匠将绞胎瓷烧制技艺应用到文化礼品、现代艺术品、生活用品等方面,为焦作绞胎瓷文化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司福源(左三)在“国际双年展”上向陶瓷专家介绍焦作绞胎瓷烧制技艺。
目前,司福源正与湖南醴陵非遗传承人合作,在景德镇打造一方陶瓷艺术空间。此外,他还与黄河交通学院达成意向,预筹备建立创新创业产业学院。一系列操作旨在为焦作绞胎瓷文化寻找更大舞台,为其长足发展备足人才后劲。
作为一名“80后”,创新传承焦作绞胎瓷文化,是司福源的主打牌。他不仅开创了“福盛坊”绞胎艺术瓷品牌,还开创了“山川盛世”绞胎生活日用瓷品牌。
近两年来,司福源和广州鼎壶春金银器非遗传承人合作,将焦作绞胎瓷文化注入金银器,开发了“非遗1+1”银杯,不到两个月时间,这款银杯便获得了市场认可。之后,他又乘胜追击,开发系列高端金杯定制,初现成效。
司福源与苏州明仕阁红木家具传承人合作,将绞胎山水瓷板和小叶紫檀等高端材质结合,创新了一款茶台,很受市场欢迎。
焦作市高校学子在福盛坊研学。
司福源有两个学员身份,一个是清华大学非遗班学员,一个是景德镇陶瓷大学非遗班学员。站在两个重量级的非遗文化传播平台上,司福源时刻想着如何将焦作绞胎瓷文化引领至一个更高层面。
然而,道阻且长。
2022年,司福源接到一个订单,用绞胎瓷工艺为美国企业订制一款桌牌游戏道具——骰子。这是焦作绞胎瓷首张国际贸易订单,司福源相当重视。
问题随之而来,客户要求按照国际潘通色号制作骰子。啥是国际潘通色号?绞胎瓷工艺又能否实现?
印尼学生在焦作福盛坊交流学习。
为此,司福源多方查阅资料,又多次请教陶瓷企业的大师傅,收集多家颜料企业近100种颜料,反复比对、实验,才弄明白国际潘通色号的具体标准,掌握了绞胎瓷工艺烧制国际潘通色号的诀窍。
顺利交货后,司福源感慨:“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呀!焦作绞胎瓷若想走向国际大舞台,传承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可太多了。”
行则将至。
作为绞胎瓷文化的发源地,焦作在传承、发展绞胎瓷文化方面有源源不竭的力量。拥有一批如司福源一样的非遗文化传承人,赓续接力,勇于创新。
Copyright © 2019- dcrkj.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